[摘 要] 目前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已不利于經濟增長。完善稅制是調節行業收入差距,實現公平分配不可或缺的制度性保障。
[關鍵詞] 行業收入差距 稅制設計 社會責任
一、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的特點
1.行業收入差距總體呈波動擴大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改革開放后,行業收入差距總體呈波動擴大趨勢。1978年到2005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從615元增加到18364元,增長了28.86倍。同期,行業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的差距從458元擴大到32249元,擴大了69.41倍;職工平均工資最低行業與最高行業的比值從1∶2.17擴大到1∶4.88。1992年至2005年期間,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年均增幅為44.4%,而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差距卻以年均150.9%的速度增大。
2.行業間職工平均工資絕對數具有較大差異
以2004年19個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數值為例進行比較,收入最高的信息軟件業為34988元,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的為7611元,兩者差距為27377元,收入差距之大超過本年度身居收入排行第二位的金融業的職工平均工資。綜合比對行業間職工平均工資絕對數,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壟斷性行業職工的收入遠遠高于非壟斷性行業職工的收入。第二,行業間的收入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
二、實現行業收入公平分配的稅制設計
1.完善個人所得稅
(1)推行分類綜合所得課稅模式。分類綜合所得課稅模式是指先按不同的所得項目分別計算征稅,然后對各種所得綜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再用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這種模式結合了分類所得課稅模式和綜合課稅模式兩種模式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既保留了分類所得課稅模式下對所得按照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稅率,又考慮了納稅人的經濟力量——支付能力。如果我國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將一直采用的分類所得課稅模式轉變為分類綜合所得課稅模式,將有以利于實現源泉控制,在綜合計稅時可以對收入低的行業加入各種寬免項目,以實現個人所得稅對收入水平的調節,從而有利于實現公平分配。
(2)建立扣除標準動態調整機制。1980年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設定的起征點為800元。2006年調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提高到2000元。短暫的兩年內提高起征點,證明著免征額對收入具有重要調節作用。那么扣除標準究竟應如何制定?筆者認為,我國行業多且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比較大,制定個稅免征額應當避免一刀切,應根據經濟發展周期、消費價格指數和通貨膨脹率等影響因素的變化,通過建立的靈活調整機制,適時、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使個稅免征額處于指數化、動態化的管理之中。
(3)統一納稅期限。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不同所得類型分別按月、次、年計征。由于征收期不同,各相近的不同項目之間如果采用不同歸集方法,會出現所得總額大致相同,而應納稅額存在較大差異的情形,無法實現按納稅人的收入水平高低征不同比例稅收,有失稅收公平原則。如將征收期統一改為按年結算征收、按月預扣,另有年終自行申報作補充,這樣,不僅實現了對收入分配總量的調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對收入結構的引導,并且還有利于源泉扣繳,達到公平負稅。
2.提高資源使用費,加快資源稅改革步伐
由于壟斷行業和中央所屬企業因享有壟斷經營地位或國家給予的特殊條件,享有對社會資源的優先和低付費使用權,使他們能在沒有或少量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謀取高額壟斷利潤,其盈利水平大大超過社會平均利潤,使本應屬于國有的資源變成了這類行業和個人獲取高收入的條件。因此,提高資源使用費,加快資源稅改革步伐,削弱壟斷行業的社會資源占有優勢,為行業創建公平競爭的環境,成為當前稅制改革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具體改革內容應包括:擴大征稅范圍;由現行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對個別資源采取從量計征和從價計征的復合計稅方法;對新設探礦權、采礦權全面實行有償取得制度,部分礦產品資源稅適用稅額標準進一步提高;形成中央分享小部分,地方分享大部分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地方民眾和政府能從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中得到合理的收益。
3.開征社會保障稅
(1)課稅范圍。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只要是在本國有工薪收入的人,均為社會保障稅的納稅人。對不存在雇傭關系的自營人員,雖沒有確定的工資、薪金所得,也必須按照規定繳納社會保障稅。
(2)計稅依據。企業應以所得稅前利潤為計稅依據;個人應規定一個起征點,低于或等于生活保障線的工資收入免征社會保障稅,超過生活保障線的工資收入按相應稅率繳納。
(3)稅率。以采取累進稅率為宜,根據工薪收入的不同級距確定不同稅率,使低收入者的負擔相對減輕,高收入者的負擔相對增大。累進稅率具體怎樣設置,國家的社會保障機構應聘請專家、精算師等,通過對社會保障資金收支情況、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不同保障需要、人口出生率、在職雇員平均工資、失業率、消費指數、離婚率等一系列指標的分析,進行設計。
4.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理念貫穿于稅制改革始終
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內層面,是指企業員工的工資、權益和福利待遇等;二是對外層面,是指企業的慈善捐贈、環保投入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動力,諸如法律、法規、輿論等都會對企業構成強大的正面激勵,其中,稅收優惠等政策成為不小的推動力量;二是內生動力,當企業由于承擔社會責任得到公眾的支持,企業在經營上遇到的發展阻力會大為減少。從我國企業現狀看,對外層面責任的自覺行為尚未廣泛成為崇尚之舉時,稅制的制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有關的稅種設計中,應簡化并放寬慈善和救濟等捐贈的稅前扣除程序,提高稅收優惠力度。對未按國家規定通過相關機構進行捐贈的行為,只要符合國家社會捐贈的行為導向,依據實際發生額的相關合法有效憑證,應允許在所得稅前全額或高于目前規定的比例扣除。
參考文獻:
[1]魏 軍:從行業收入差距看“反壟斷”[J].當代經濟,2007年(5)
[2]鄧承月:社會保障稅綜述[J].河北統計信息,2005(6)
[3]鄭 榕:完善稅法,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N].中國稅務報,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