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通過計算長三角陸路交通發展適應性指數,對近10年區域陸路交通發展適應性進行了定量測度。研究顯示:①區域陸路交通發展整體適應性漸趨強化,處于基本適應階段,但又表現出明顯的波動態勢,其中:1995年到2000年,適應性呈強化狀態,2000年后表現為弱化態勢。②區際快速通道和區內快速交通網的加速建設是未來該區域陸路交通優化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 長三角 適應性評價 灰色關聯分析
一、引言
城市群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于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在此過程中,交通網絡一方面沿軸線方向擴展內部經濟,另一方面借助交通通道向外延伸從而帶動更大區域均衡發展。交通、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水平成為影響區域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005年長三角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858.55億元,城市化率達到48.07%,實際利用外資達263.33億美元;交通基礎設施呈快速擴張態勢,綜合交通線網里程10.6萬公里,地區綜合交通線網密度達到96.92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密度的4.5倍。研究長三角城市群陸路交通發展適應性水平,對于區域乃至長江流域的持續快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評價指標選擇與模型構建
1.評價指標的選擇。城市群與交通發展適應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區域綜合城鎮、產業發展對綜合交通布局提出強烈的發展需求;區域綜合交通的前瞻性布局發展反過來又對區域城鎮、產業的發展產生強烈約束作用。
本文選用城市群面積、城市群人口、區域經濟總量、人均GDP和城市化率等指標反映城市群發展規模;選用鐵路運營里程、公路里程、高等級公路里程以及鐵路網面積線網密度、鐵路網人口線網密度、公路網面積線網密度、公路網人口線網密度反映陸路交通狀況。
2.評價模型的構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群與陸路交通發展的程度及作用方式有所不同,本文選用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鄧聚龍,1998)對兩者發展進行評價。具體計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