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出發,提出了產業競爭力來源的層次模型,形成了產業競爭力來源的新分析范式。認為產業競爭力的企業層面來源于企業競爭力,包括成本與質量、市場快速響應能力、技術創新、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五個因素;企業組織層面來源于產業組織狀況;產業層面來源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及政策環境等因素。
[關鍵詞] 產業競爭力 來源 層次模型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使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力研究逐漸成為世界性的熱門課題,但多集中在國家競爭力層面。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首次從產業層面對競爭力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產業競爭力來源的“鉆石模型”。本文借助經濟學基本概念,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出發,在借鑒IMD區域競爭力模型和波特產業競爭力模型基礎上,提出了產業競爭力來源的層次模型。
一、產業競爭力來源的層次模型
一般認為,產業競爭力是指在一定貿易條件下,產業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多利潤的能力。在借鑒IMD的區域競爭力模型和波特的產業競爭力模型基礎上建立的產業競爭力來源層次模型主要從企業層面、企業組織層面和產業層面來分析競爭力來源。
二、產業競爭力的企業層面來源
產業是指生產直接相互競爭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產業由企業集合而成,企業是產業的微觀基礎。所以,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要落實到企業競爭力上來,缺乏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就失去了根底。因此,企業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基石,是產業競爭力的直接來源和核心因素。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與質量、市場快速響應能力、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等。
1.成本與質量。產品是企業的生命,價格是決定產品競爭力的直接因素。在同一市場上,其他條件相同時,價格與產品競爭力成反比。而成本是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成本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是否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和獲利能力。“成本優勢是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之一,成本對差異化戰略極為重要,因為標新立異的企業必須保持與競爭者近似的成本。”“盡管質量、服務,以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視,但是貫穿于整個戰略的主題是使成本低于競爭對手。”無論是從消費者選擇的角度還是企業獲利的角度,成本優勢都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來源。質量是企業競爭力的功能性要素。質量較高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質量較低的產品只具有較弱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競爭的手段雖然很多,但產品質量過硬、取得信譽是根本的競爭手段。
2.市場快速響應能力。在現代快變的市場當中,產品的生命周期已出現變異,對市場的快速響應成為衡量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因此,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占優,不僅要在產品成本和質量上勝過對手,更要具備快速響應顧客的多元化需求、在產品開發速度上勝過對手的能力。這一點對制造企業而言尤其重要。很多企業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新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的。一個新產品,其生命周期可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成長期和成熟期,往往可以獲得較高利潤,而在衰退期,競爭者之間往往大打價格戰,卻獲利微薄甚至無利可圖。因此,在新產品適銷對路的情況下,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誰搶先一步占領了市場,誰就能在競爭中爭取到主動,獲得較豐厚的經濟效益。
3.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應用這一完整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即:技術創新是指與新產品的制造、新工藝過程或設備的首次商業應用的有關的技術、設計、制造及商業的活動,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和擴散。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是通過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促進產品差異化而起作用的。降低生產成本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通過技術創新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提高單位產出率是企業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一般而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生產成本就越低。產品差異化也是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當產品技術趨向成熟時,其競爭的主要內容是成本和價格,因此,當其優勢產品的技術成熟后,要重新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追求產品的差異化。
4.組織結構。組織是個體或個體集合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交易模式。經濟組織的形態是多樣的,其結構也各有差異。組織結構以對信息流動、權力分配等方面的制約而影響組織內各要素的協同效應,從而達到對企業競爭力產生作用的目的。隨著技術開發和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顧客在市場中的選擇余地大大增加。在這種環境下,常規的組織結構已被無數的實踐證明是難以維持競爭力了,“組織結構”本身成了越來越重要的競爭力因素。
5.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文化使員工們形成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同時,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績效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在企業中,設備與技術可以改進或創新,但由員工共同創建的文化卻不會因少數人的流失而削弱,也不會因個別人的帶出而被仿制。
三、產業競爭力的企業組織層面來源
經濟組織的形態是多樣的,其結構也各有差異。傳統的經濟組織為宏觀形態的市場和微觀形態的企業。而理查德森在其《工業組織》一文中指出:企業與市場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在純市場和純企業之間存在著許多中間狀態——“相似企業的市場”或“相似市場的企業”,西方經濟學稱之為“第三種組織形式”。
同時,產業是企業的集合,但是中觀層次的產業競爭力卻并不是企業競爭力的簡單疊加,在競爭力由下向上的傳遞過程中,存在著集聚效應和乘數效應,主要體現在產業組織狀況上。產業組織從兩個方面來影響產業競爭力,一是規模經濟;二是市場競爭程度。產業規模經濟是通過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表現出來的,企業的規模經濟分為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和企業外部的規模經濟。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是指企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成本的節約。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產業而不是企業規模增大而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比如成本的節約、產業的技術進步、管理效率的提高等。可見,存在外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產業內的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合作能促進了企業效率的提高。這樣,產業的規模可能很大,規模效益十分明顯,而企業的規模大小卻無關緊要。另外,由于從許多個別的企業競爭力向綜合的產業競爭力轉化是一種復雜的“力的合成”過程,因而,市場競爭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企業之間的關系上。若各企業之間為無序競爭,則合成效果不佳;若為有序競爭,合成效果就會好得多。
四、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
產業間的融合與互補也會對產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和政策環境三個因素。
1.產業結構。良好的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產業結構狀況對產業競爭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業結構越是優化資源的配置越向高級產業轉移,同時原有產業的資源使用效率越高,產業競爭力水平越高。建立地區的產業優勢正是在現有的資源稟賦條件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來實現的。相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則不利于產業優勢的發揮,制約地區經濟發展。
2.產業集群。產業集成是指一組存在積極的縱向或橫向聯系的產業部門,其實質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等方面的系統集成。產業集群可以增加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同時,產業集群還可以發揮資源共享效應,有利于形成“區位品牌”,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產業集群既是各企業間相互協作的過程,也是產業間優勢互補的過程,同時還是產業創新、相互滲透、相互利用的過程;它可以形成新的集成性系統能力,使產業具有較強競爭力。
3.政策環境。經濟政策會對產業發展的基本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不同政策環境會對產業生產要素中人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并由此影響產業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提高產業競爭力,就要為產業發展提供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從宏觀角度看國家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實施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一個區域可以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結合區情制定符合實際的產業政策,促進主導產業群、輔助產業群和基礎產業群的形成,進而提高產業競爭優勢;從微觀角度看,一個區域可以通過制定企業發展政策,優化企業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為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微觀基礎。
五、結語
企業、企業組織和產業三個層面五個因素構成了產業競爭力來源的新分析范式。因而,要使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應該在著力提高產業內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的同時,培育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為產業競爭力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2]王秉安著:區域競爭力理論與實證[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
[3]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第61頁
[4]黃建康:產業集成;基于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4(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