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難點的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進一步提升太極文化產業化走向世界的進程。
[關鍵詞] 太極拳 太極文化 產業化 透析
太極是邯鄲最具有資源的項目之一,是邯鄲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縱觀我市太極資源開發狀況,卻還存在著太極市場發育不成熟,運營不夠暢通,競賽表演缺乏商業化調控,群眾練習太極仍處于自發、松散、隨意狀態等問題。
一、邯鄲太極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邯鄲太極拳歷經150多年,目前發展了90多個協會組織,在國內外已經輻射7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者惠及億萬人,尤其是2006年9月舉行的全國紀念簡化太極拳推廣五十周年即第11屆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共籌集資金610萬元,以拳會友、太極搭臺、經濟唱戲,給邯鄲太極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一些太極拳、武術學校相繼產生,目前邯鄲已建立100多所太極學校,但規模和檔次較低,多為個人籌資興辦,學校的穩定性較差,就邯鄲現在的太極拳學校、館的現狀來看,規模、數量和輻射能力都不能滿足太極文化和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雖然太極產業產生了與太極相關的服裝、器械企業,以及商品、商標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他們以家族式經營管理為主,力量分散,各行其是,尚有許多不足,顯然這種家族式的經營模式無法滿足太極產業化的需要;太極產業缺乏資本和復合型人才的參與;太極拳和旅游聯合使旅游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太極拳無形資產的開發和經營基本處于起始階段。
二、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難點分析
太極拳的民族文化內涵及其世界性意義和文化影響力,這比外國一些體育健身運動大得多。但作為一項產業卻遠遠遜色于其他運動,中國太極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地位也正受到沖擊。目前太極拳產業化發展的難點主要有:
1.經濟運行體制: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太極拳活動的管理與運行機制尚不健全,管理混亂,極少有人去籌劃,如何聯合起來,形成優勢,把太極拳做成一項大產業。需要打破傳統觀念,引進復合性管理人才,優化組合,加強系統、規范、科學的管理機制,統一運作,增強競爭力,滿足國際社會對太極文化和相關產品的需要。
2.學習模式:由于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故導致太極拳的研究長期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舊模式上,久而久之使太極文化游離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外,難以真正走上科學化、規范化道路。
3.推廣普及方式:作為一項身體藝術,太極拳的鮮明特色就是“入門引路須口授”,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太極拳代代綿延不息的真切的軌跡!同時,各地在太極拳發展過程中利用各種社團組織進行推廣普及,然而在各地太極拳學校其規模、數量、輻射能力卻遠遠不能滿足太極文化的快速發展的需要。
4.宣傳力度:太極拳在青年中宣傳力度不夠,使他們沒有正確的認識,更談不上喜歡了。加上來自外部的沖擊,如“韓國的跆拳道在中國遍地開花”,據統計各種跆拳道學習班、訓練隊在邯鄲已超過上千人;“印度的瑜珈功風靡美國”,在邯鄲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中青年女性所青睞并逐漸加入。“步行、慢跑是最好的健身運動”等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太極拳產業化的發展。
5.太極拳理論分析:政府和民間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不夠,缺乏資金、人力的投入,從太極拳誕生到現在的幾百年間,關于太極拳文化理論的研究,文獻資料則很少,對于太極拳在養生健體、防病治病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尚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沒有正確把握住太極拳的體育文化屬性,還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太極拳、認識太極拳、熱愛太極拳,從而影響了太極拳的廣為流傳直接制約著太極拳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6.太極拳景點:太極人文景觀建設不足,在楊式、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地—邯鄲永年,除去楊祿禪故居、武禹襄故居、傅公紀念祠、趙斌太極園四大景點,還有與趙州橋媲美的弘濟橋、呂仙祠、趙王陵墓、燕趙第一境觀音閣,這些景點是散落的、低檔的,還有許多太極歷史名人故居、墓地等拯待規劃開發,如何使這些景點連綴起來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太極景點呈現與世人,滿足各地太極拳愛好者前來觀瞻和考察的需要,政府應加大投入,提高宣傳力度,為邯鄲永年贏得更多的游客和朋友。
三、建議
1.以“太極拳圣地”“太極之鄉”為契機,加大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力度。2.繼續舉辦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太極拳運動會使之成為弘揚太極、傳播太極和提高邯鄲在國內外知名度的發展平臺,加快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歷程。3.強化政策支持,即政府宏觀引導支持,用資金和現代營銷手段去激活世界第一健身品牌,進一步提高加快太極拳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把推廣太極拳運動作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為太極拳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4.提升太極拳文化的影響力,太極拳文化深厚的內涵中所包含的經濟價值和商機應盡快開發出來。太極拳發展300多年,要想使太極拳真正成為一項大產業,就要組建太極拳發展研究中心,集不同門派于一體,面向世界開展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技能培訓、太極產品開發等業務,在擴展太極拳產業市場空間的同時提升太極拳文化的影響力。5.加大太極景點開發利用,搞好宣傳工作,推進太極旅游業的發展。6.強化隊伍建設,培養太極人才,引導太極拳技術培訓市場向良性發展,規范太極拳教練市場,壯大師資隊伍,發展拳師產業,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比較成熟的、服務于太極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永年太極拳志編篡委員會:永年太極拳志[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