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其中的深層次問題是困擾理論研究和制約改革實踐的現實問題。本文回顧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分析了國有企業績效不佳的癥結,論述了國企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國企改革的目標和對國有資產進行戰略性重組的措施。
[關鍵詞] 國有企業 績效 癥結 戰略重組 抓大放小
一、國企改革的歷史回顧與反思
改革開放之前,國有企業處于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向國家上繳利潤,企業管理模式為黨委負責制(黨委一元化領導)。197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國企改革的通知,并在8家國企試行利潤留成,吹響了國企改革的號角。在此后的幾年里在多家企業實行放權改革,引入經濟責任制,并逐步實施黨政分離,企業管理模式為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黨委監督保證、廠長行政領導)。1984年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大張旗鼓的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并開始小型國企的租賃和股份制試點。1987年在大中型國有企業實行廠長負責制(廠長行政領導、黨委保駕護航),國企實行利潤合同制。90年代初推行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并逐步引入股份制,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政府部門由管理者轉變為股東,國有企業不再擁有100%的股份,為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鋪平了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產權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近十年來結合國企的具體情況實行多種形式的企業重組,國有大中型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反觀國企改革的心路歷程,人們不禁要問,國企為什么要改革?國企改革的目標是什么?理由很簡單,國企績效不佳,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國有企業績效不佳的癥結就在于國家、企業、個人利益的嚴重分離,企業職工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筆者認為,在社會物質還不是極大豐富的時代,普遍來說人們的思想覺悟還沒達到公而忘私的程度(包括企業經營者),因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必須改革國企的產權制度和經營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以期最大限度的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國企改革的目標應是調整所有制結構,形成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私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外資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
二、國企改革的思路
長期以來,人們把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社會主義等同起來,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確定為社會主義社會最主要的本質特征,把是否堅持公有制作為是否堅持馬列主義、是否堅持社會主義的立場問題,方向道路的大是大非問題。然而,這正是國企改革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絆腳石。為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國有資產的戰略重組。
國有資產重組,必須保留的少數國有企業,應是決定國民經濟命脈和關系國家安全的企業,是國家非控制不可的行業,如軍工、航空、航天、航海、高精尖技術產業、中國人民銀行等可以采取國有獨資公司的形式;對于基礎設施和部分基礎產業,如城市公用事業、郵電通信等企業可以采取國有獨資、若干國有股股東聯合持股、國有資本控股等形式;對于部分基礎產業以及支柱產業,如冶金、汽車、化工等產業中的大企業進行控投、參股,不宜搞國有獨資公司,對其中的中小企業可以基本不介入;對于上述產業以外的一般競爭性加工業和服務業,國有資本不介入為好。
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要積極地實行“抓大放小”的方針。國有經濟只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掌握一批大型或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就能左右國民經濟大局,主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應進一步加大產業整合力度,推動國有經濟實力繼續向大型企業集聚,使一批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骨干作用顯著提高,并通過市場和政策引導,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健全國有企業退出機制,對于數以千計的沒有市場前景、沒有資源或者沒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數以萬計的一般中小企業,則應通過兼并、破產、資產重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場,或是通過多種形式放開、搞活、轉制。總之通過國有資產戰略重組,掌握決定國民經濟命脈和關系國家安全的大型企業,把其它絕大多數國有企業轉讓給非國有企業,使國有資產從實物形態轉化為價值形態。
近幾年來,遼寧省將牽動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組建成大型企業集團,而對眾多的中小企業則采取改組、聯合、破產兼并、股份制合作、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目前遼寧省60戶大企業在全省國有工業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已達71% ,銷售收人和創利稅分別占82%和90%以上。已有80%的國有中小企業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使中小企業和弱勢企業向大型優勢企業集中,國有資本從某些競爭領域向關鍵領域和支柱產業、先導產業集中。放開后的中小企業通過吸引社會投資,盤活了閑置資產,優化了所有制結構,使整個社會的資產效率大大提高。
必須指出,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哄而起,必須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逐步進行。在營造外部環境的同時,更要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更新觀念,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技術設備更新等措施增強企業競爭力,并通過職工持股等形式使職工既是企業的生產者(包括經營者),又是企業資產的所有者,把職工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使職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這對于優化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改變勞動者對生產和分配過程的“異化”態度,促進國有經濟產權主體多元化的形成都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淑英 劉忠明:中國企業管理的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龔 紅 寧向東:國有企業轉型過程中宏觀與微觀權力關系的漸進式變革[J]. 財經科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