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縱橫兩方面對創業支援體系內涵進行了界定,并比較了它和創業環境與創業政策的異同,豐富和發展了創業管理基礎理論。
[關鍵詞] 創業 支援體系 比較
創業是主體發現、開發市場機會的過程,是主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的過程,其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創業型經濟對經濟增長作用的不斷增強,使得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民間團體和教育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對創業的各個階段進行支援。GEM(全球創業觀察)把創業支持環境要素分為九個方面,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支持、教育與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和專業基礎設施、進入壁壘、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等。
創業支援體系,從創業支援主體劃分,可分為政府支援、民間非盈利團體支援和教育組織支援,也即官、民和學三方支援,從發達國家對創業支援的經驗看,構建官、民、學層次分明、相互銜接、功能互補的創業支援網能有效促進地區創業活躍;從創業階段劃分,包括:第一,創業意識的啟蒙及強化創業動機,比如政府或民間機構組織教師團對未成年在校學生進行各種報告會,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啟蒙未成年的創業意識或動機;第二,在機會識別階段,重點提高潛在創業者識別商業機會的能力,在這階段重點是對高校學生或社會其他人員進行經濟教育,此階段支援主體是教育機構;第三,在開發機會階段,不僅包括對潛在創業者整合資源能力的傳授(支援主體是教育機構),也包括政府、金融機構等組織對潛在創業支援,比如中小企業貸款政策,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政策,財政補貼政策,政府采購政策等,總之,這階段的政策是整個創業支援體系的核心,目的是提高潛在創業者資源的可獲得性,降低創業成本,加速或推動創業者做出創業決策;第四,在新企業創立的管理階段,創業支援的目的是提高新創企業的生存能力,包括對中小企業貸款,給初創企業進行管理咨詢,稅收優惠等等。
在理解創業支援體系過程中,需要區分創業環境和創業支援體系以及創業政策和創業支援體系的聯系與區別。
1.創業環境和創業支援體系
“環境”,理論上說,就是一切外因的總和;“創業環境”就是一切影響創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總和。上文也提到,創業是創業者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創業者也正是通過感知環境變化帶來的機會,整合創業資源開發機會,進而創立新企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環境影響當地人的創業意識和動機,積極的創業文化能促動更多的萌生創業動機,從而使有創業動機的個體有意識地搜尋因為環境的變動帶來的商業機會,相反,消極的創業文化會在思想上束縛多數人創業動機的萌芽,比如在我國一直積淀頗深“重官輕商”的封建文化,曾長期制約我國民間創業,就是一典型的消極型創業文化。政策環境是不同層級的政府為了其特定的目的而實施的一系列制度集合。有些制度或規章是直接和創業相聯系的,比如針對高科技創業的優惠措施,包括資金支持、提供土地、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有些政策是為整個經濟運轉的各個環節服務的,比如發展資本市場、金融企業市場化改革,環保政策、社保體系的完善政策,醫藥體制改革,并不直接針對創業,但也通過連鎖反應,影響創業。政策制度變化其本身有又是商業機會窗口,使更多的潛在創業者感知的機會的來臨,從而促進創業;另一方,創業又必須在制度的框架內做出有限理性決策,即判斷比較創業的可行性,好的政策環境,能夠減少創業物質資本和時間成本,比如注冊公司的簡便性、稅收優惠、土地優惠等。
和創業環境相比較,創業支援體系的外延要小。創業支援體系是主體有意識的為促進活躍創業而采取措施的結果,而創業環境既包括各主體有意識采取措施的結果,也包括自發形成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因此,創業支援體系是創業環境中的人為有意識作用的部分,包含于創業環境之中。
2.創業支援體系與創業政策
創業政策是不同層級的政府或其他政府機關為了促進某地區的創業而頒發實施的一系列制度集合,是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之一,是創業環境的重要部分,具有很大的權威性。狹義的創業政策是主管部門或一般的政府部門專門為促進本地區創業而頒發實施的政策措施;廣義創業政策涵蓋一切能夠促進活躍創業政策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創業的政策因素。
和創業政策相比,創業支援體系的外延要大,創業政策提供的主體僅僅是政府或政府所屬的機構,而創業支援體系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及其所屬機構,還包括民間團體和學校等教育組織。在發達國家,直接的創業政策體系不一定非常完善,但民間團體和教育組織自發發起的甚至很多是非營利性創業支援行動對促進活躍創業起到了較好持久的效果。從這個層面說,創業支援體系包含創業政策。
總之,創業支援體系是為促進活躍創業而構建的又不同層次主體參與的涵蓋創業全過程的相互銜接、相互聯系、功能互補的各種措施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