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13歲上中學時,她的一副好嗓子便被老師發現,老師于是帶她去一位意大利牧師處學習獨唱。出眾的天賦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她小小年紀便在河南老家舉辦了獨唱音樂會。
解放后,武秀之以優異成績被河南醫學院錄取。當時國家急需音樂人才,這位省內有名的小歌手成為了重點考察對象。然而,武秀之自己卻并不打算將歌唱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當時的河南省長聞知,親自登門勸說,終于把她說動了。
金鶯投林,陣陣佳音。
武秀之先進入開封藝術學校學習,后進入中南文藝學院戲劇系專業深造,先后在開封藝術學校、中南音專(現湖北藝術學院)任教。1959年武昌會議召開,在會議期間舉行的文藝晚會上,武秀之以優美動聽的歌聲令在座的各位領導交口稱贊。休息時,毛主席把武秀之叫到跟前,親切詢問她在學校的工作情況。
武秀之說,現在學校正在討論聲樂民族化的問題。大家學的都是西洋發聲方法,因此許多人認為應在西洋音樂的基礎上民族化。“而我認為,應在民族的基礎上民族化,”武秀之問:“主席,您說那一種意見對呀?”
毛主席笑了,風趣地對她說,中國人非抱著個洋飯碗干嘛!敲了就敲了,碎了就碎了嘛!基礎的問題,是腳跟的問題,應當立足于民族的基礎上吸取西洋的東西,如果立足西洋,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
幾句精辟詼諧的話讓武秀之茅塞頓開。毛主席又對她說,你是河南人,你去向常香玉學三年,把她的唱法學過來,再加以創造提高。

這一聲囑托,讓武秀之決心走上聲樂民族化的探索之路。然而,正當她準備向常香玉討教戲曲演唱時,就遭遇了巨大的坎坷。十年“反右傾”加上十年“文革”,在黃金般的二十個年頭里,武秀之不但無法縱情高歌,還受到了種種非難和折磨。
1979年神州回暖,年近五旬的武秀之恢復了黨籍,被選為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河南省音樂家學會副主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四屆文代會上,中國歌劇院院長趙沨向武秀之提及周總理生前曾希望找到一種新的民族唱法——既結合“茶花女”(西洋歌劇),又結合“白毛女”(民族歌劇),還結合“七仙女”(中國戲曲)。
武秀之聽罷,心頭一動——周總理說的“三女合一”,不正是對毛主席當年囑托的最形象、最具體的注釋嗎?
回河南后不久,她便組織成立“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科研小組,帶著15名學生開始了艱辛的摸索,三年下來,培養了第一批“三女合一”的民族聲樂唱法學生。她更請來常香玉為學生教學戲曲唱法,常香玉不僅自己應邀而來,還帶來了自己的三個女兒,把她們交給武秀之進行這項“前途未卜”的唱法“試驗”。
1986年,在武秀之的努力下,我國第一個民族歌劇專業在河南大學誕生。在“三女合一”唱法訓練的基礎上,武秀之還對學生的歌、表、舞進行“三合一”的綜合教學,她的學生一個個都成了能土能洋、既能唱美聲又能唱戲曲的全能演員。1988年,由她指導的融西洋歌劇和中國歌劇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歌劇《第一百個新娘》問世,引起巨大反響。
90年代以后,武秀之又把自己的藝術疆土開拓到了音樂劇,由她擔任藝術指導的《中國蝴蝶》獲得了業內外的廣泛好評。
如今,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太依然活躍在音樂教學第一線,兢兢業業地將她的民族聲樂唱法傳授給一批又一批年輕歌者。她的精神感動了各地專家,吳雁澤、居其宏、戴鵬海等紛紛去往河南,分文不取地為她的學生們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