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新建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和平公園里,矗立著一尊象征人類期盼永久和平的大型紀念碑雕塑——《和平》,這尊承載了中華民族深厚民族情感、高達30米的漢白玉雕塑,是從眾多的設計方案中選拔的。作者是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前系主任、著名雕塑家孫家彬教授。
孫家彬1941年生于哈爾濱,1958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6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魯迅美院雕塑系,后從事教學和藝術創作實踐,是一位新中國自己培養、成長起來的美術教育家、雕塑藝術家。如今,他培養的許多本科生、碩士生已成為了雕塑界教學和創作的骨干。
孫教授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作品題材廣泛,藝術上不斷創新,他以誠摯的創作激情,扎實的基本功力,嫻熟的藝術技巧,深厚的藝術修養,創作了大量為中外矚目、深具影響的雕塑作品,在全國及地方美展中多次榮獲大獎;很多作品被各大紀念館、博物館收藏。

早在1967年,剛剛26歲的孫家彬,就在沈陽中山廣場大型雕塑工程的集體創作中脫穎而出,被委以承擔群像中毛澤東主席全身像的小稿設計,及毛主席頭部形象的塑造。1971年他創作完成了毛主席端坐藤椅的雕塑,受到極大好評。1976年,在全國一百多位雕塑家參加的北京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工程選拔中,他被選撥成為擔任毛主席紀念堂正廳中《毛澤東主席》漢白玉紀念像塑造的四作者之一。通過完成這次重大任務,確立了他在全國實力派雕塑家的地位。在建國38年來首次舉行的“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評選”中,由他設計和與其他幾位雕塑家合作完成的上海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的《宋慶齡》漢白玉紀念像獲得最佳獎(1987年);上個世紀90年代深圳體育場的《沖浪印象》獲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評選優秀作品獎;立于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轉戰白山黑水間的抗日勇士》獲第三屆全國城市雕評選優秀作品獎(2006年);《科學家李四光》(1978年)、《黨的女兒張志新》(1979年)分獲遼寧省美展二等獎、三等獎;沈陽中山公園的《孫中山先生》(1986年)獲遼寧省政府頒發的優秀文藝作品獎;在南京市新街口重建孫中山先生銅像的總體方案設計中獲得首獎(1996年);《旋律驟起》獲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征集大賽優秀獎(2008年)。


此外,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周恩來在梅園》(1990年)、江蘇省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總理》漢白玉紀念像(1992年)、大連英雄紀念公園大型紀念碑雕塑《血與火》(1998年)、沈陽音樂學院的《冼星海》(1998年)、大慶鐵人廣場的《鐵人——王進喜》(2002年)、大慶創業廣場的大型雕塑《創業年代》(2004年)、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的《奮起》、《脊梁》、《抗聯戰士》(2005年)、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抗日名將》、《范仲淹》(2006年)、長春國際雕塑公園的《少女與花》(1997年)、吉林通化靖宇陵園的《楊靖宇將軍》(1987年)、韓國四仙臺風景區的《向往人間》(1996年)、南京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約翰·拉貝》(2007年)、北京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聶榮臻元帥》(2007年)、金州關向應紀念館的《關向應將軍》、《長征途中》(2007年)、齊齊哈爾江橋抗戰紀念館的《還我河山》(2008年)等,都是孫家彬教授的作品,從中不難看出他永無止境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成就。


縱觀孫家彬教授幾十年來的創作,可見他是一位極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他的成長、創作的每一步都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他走的是一條為人民的、也是一條艱辛的藝術道路,可謂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祝愿他不斷有新的力作問世,不斷攀上雕塑藝術新的高峰


(責編 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