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幸陪錦隆去弘法寺聽法。我無法描述錦隆兄在弘法寺拜謁103歲的本煥長老時的虔誠,更無法描述長老在看到翰墨淋漓的宣紙展開時驚奇復歸安寧的目光。那時,焚香彌漫,梵音縈繞,大師的手,似乎在向書法家傳遞一種佛界的祈福。
我曾和錦隆去“世界之窗”看林林總總的世界建筑微縮模型,興致勃勃地各自拍攝那些縮微的建筑。我自詡通曉攝影技術,拍攝出來如身臨異國般亂真。我因此嘲笑他拍出來的都像假的。可他很認真地對我說:你拍出來的才是假的,我拍出來的都是真的。我乍聽感到不解,再細一琢磨,這是禪語。我拍的片子再像真建筑,也是“假建筑”。而他,始終認為那就是假的“真模型”。
我恍然悟到了他的書法精髓,這就是《金剛經》里“諸像非像”的謁語給他的捧喝。錦隆心有佛念,自然順應佛理,寄托他情感的書法也就自然沾染了揮之不去的“諸像非像”的梵唱。一個書法家成長的路途,大都經過艱苦的路程。他既要在霽月殘星中耐得住人生寂寞,還要在翰墨書海中翻騰出自己的浪花,實屬不易。如果能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更屬不易……

而錦隆做到了。他獨創出來的是他獨領風騷的“金剛體”。《金剛經》里面有精辟的三境界論: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他把它歸結成為三種境界:處時金剛境——如意金剛境——般若金剛境。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書法與佛法互為印證的美妙實踐,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一個重大創造。
所謂處時金剛境,就是追求佛化金剛的精、氣、神。在書法中體現最堅實的信心、最堅實的基礎,最堅實的內力和外力。用最硬朗的金剛杵筆破除內魔和外魔。表現在落筆上則是使用明快的表現手法,明凈的筆觸。所謂如意金剛境,是完善理論體系,讓“金剛體”的形態更加完美,借助佛經行云流水的韻律,消弭浮躁、塵俗和心魔之障,在書寫實際應用中能夠揮灑自如。至于般若金剛境,是要達到大智慧的金剛境界。這種智慧一旦應用在藝術實踐中,就會達到佛陀的那種無我境界,幫人通過“金剛體”理解《金剛經》,作金剛體和金剛經的雙向弘揚。
如是三種境界的禪悟,如明月入懷般清澈明晰。看他凝神提氣,禪定般的書寫,仿佛是一個圣徒對文字頂禮膜拜的過程。隸篆相融的間架結構,往往被他梳理成凝靜祥和的狀態在宣紙上佇立。表現沉重的詞句時,金剛杵的形態就會隱約顯現,像杵的鑿擊、敲打、橫擊、沖撞;表現澹泊的詞句,仿佛觀音凈瓶滴水的垂落,清凈得可以滌魂洗魄。無數冷漠的文字,似乎都被梵音喚醒,讓人由衷地發出一聲心底的喟嘆!


張錦隆,筆名曲直,金剛體創始人。1956年生于河北省隆化縣,現為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他少年時代即喜愛書法,70年代初開始書法創作實踐。近年致力金剛體和金剛體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創立了以北碑為骨肉,以隸書潤氣質,以篆書成體態,融金剛境界、金剛特性、金剛法器為一體的“金剛體”。“金剛體”問世后,在國內外引起良好反響。數百件作品被中央機關領導、文化藝術單位、外國友人、佛教大德高僧收藏。作品入編《中國藝術大家》、《人民功勛藝術家》等典籍。2008年1月受聘擔任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編著大型系列叢書《影響中國的100位書畫家》學術顧問


(責編 鐘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