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風險,大銀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因此,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的經驗,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 政策性銀行
一、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理論依據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不發達、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但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風險造成的。它本質上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市場失靈問題。在金融市場上,由于中小企業點多面廣,企業資產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市場風險大,因此,金融機構在與中小企業的交易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特別是在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尤其嚴重。由于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使得金融結構與中小企業的交易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大。因此,金融機構,特別是大銀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這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
面對市場失靈導致的這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各個金融機構信息生產能力不足和中小企業發展困難的局面,政府顯然有職責通過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來彌補市場缺陷,矯正市場失靈。由于政策性銀行在政策信息方面經常處于壟斷地位,信息生產能力強,可以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幫助,使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平均水平降低。因此,建立政策性銀行,是政府干預金融市場,彌補市場缺陷,矯正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同時,政策性銀行的建立,不僅可以補充商業性投融資活動的不足,還可以引導商業性投融資活動,以較少的政策性資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商業性金融資金,從而成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工具。因為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活動介入到某些產業或者開發項目,意味政府向商業銀行傳授了一個信號:即國家要大力支持和發展這些部門。此時,商業金融跟進,既可以獲得國家的政策支持,又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獲得更高收益。一般說來,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處于成長前期、發展前途不明的重點產業進行投資,表明了政府對這些部件的扶持意向,從而增強了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投資信心。當商業性金融機構對某一產業的投資熱情高漲后,政策性金融機構就可以逐漸減少其投資份額,把該投資領域讓給商業性金融機構,轉而扶植別的行業,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投資取向的倡導和誘導機制。
二、國外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運作狀況
在國外,通過政策性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取得較好成效的是德國和日本。
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政策性銀行。其特點是:以長期貸款為主,一般為10年至20 年,貸款利率固定,由于利率高低在申請貸款時已經確定,就為企業的長遠規劃提供了安全感;另外,考慮到建設期內沒有收益,項目建設的前三年可以不償還本息。復興信貸銀行的運作機制是通過當地銀行將貸款直接轉到企業。企業可以在任何一家當地銀行申請貸款,申請銀行將企業申請與本行所作評估一起遞交復興信貸銀行審查批準。這種運作方式的優點在于:當地銀行比復興信貸銀行更了解申請者,一個同客戶有長期聯系的銀行可以依賴他們的專業知識對投資商的貸款信譽及其特殊情況做出更準確的估價,復興信貸銀行也隨時和這些商業銀行所組成的網絡保持聯系;銀行傳遞系統保證了復興信貸銀行的附屬性,復興信貸銀行的長期貸款成了這些商業銀行業務上的重要補充。
在日本,戰后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離不開當時日本政府組建的相當完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所發揮的支持作用。在對中小企業進行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生活金融公庫和商工組合中央金庫最為重要。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由政府全額出資成立,主要業務范圍是對中小企業提供設備資金貸款、協助發行企業債券、為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公司提供長期資金貸款、為向中小企業提供設備租賃業務的租賃機構提供長期貸款。國民生活金融公庫是政府出資設立,主要向中小企業提供事業資金貸款等。貸款項目有普通貸款、經營改善貸款,以及參與政策項目的經營安定貸款、IT發展貸款、事業開展援助貸款等。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由政府與中小企業組合共同出資設立,其中政府資金占79.75%。業務主要是發行商工債券,以及吸引政府和地方公共團體,以及各類金融機構的資金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日本上述中小企業政策性貸款機構分工細密、專業明確,并且附有信用保證協會制度和中小企業信貸保險制度的配套支持,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有立法支持的金融體系,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德日兩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活動對市場機制起到了重要的補充和引導作用。這種政策與市場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國家宏觀調控在中小企業金融領域的效率,大大降低了社會成本。此外,堅持資金運用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在不違背資金有償使用原則前提下,體現了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態度,保證了貸款的社會經濟效益順利實現。
三、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要確定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保證政策性資金的有效供給。要增加財政性資金來源比重,建立一種由財政參與,以財政為后盾的資金籌措及保障體系。 要積極爭取從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獲得低息優惠貸款,在國外發行債券和籌措國際商業貸款,籌集低成本資金。同時,要增強市場融資能力,使政策性金融逐步成為一種可以進入公開市場的交易工具,從而吸引其他金融機構積極認購政策性金融債券。
其次,通過對世界各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考察,我們發現它是一個以中小企業政策性貸款機構為核心,并且涉及政策性擔保、風險投資和信用征集建設的龐雜體系。中小企業信用度低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深層次原因,而建立起一個適合我國中小企業貸款的擔保體系,可以有效應對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為中小企業擴展各方面融資渠道提供強有力的信用支持。同時,政府在社會誠信體系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也應當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要參考國際通行誠信體系指標并結合中國國情,出臺國家統一的誠信評估標準,實現信息共享。
第三,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要堅持業務功能的多樣化。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業務的同時,還應開展擔保業務和咨詢支持業務。我國中小企業難以從商業性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擔保支持,政策性銀行將擔保業務開展起來能夠以較少的資金調動我國商業金融機構的巨大資源。咨詢支持業務主要包括為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行宏觀規劃,從政策制定和實施上維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信用、管理等難題,為其提供金融咨詢服務、法律援助和業務指導。
第四,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可以分為單一型和復合型兩種類型。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分布范圍廣,如果政策性金融機構不能深入到地方的話,在信息取得、資金調配等方面將面臨很大問題,難以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需求,業務開展也會受到限制和影響。結合規模控制、節約成本的考慮,我們可以設想依托地方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及擔保機構、咨詢機構開展業務,采用協作或外包的方式同它們建立緊密的業務合作關系和信息溝通機制。
第五,要強化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風險防范、管理和控制,確保政策性金融機構運作的安全與穩定。要科學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運作的單項法律制度。要根據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特定業務,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和控制系統以及金融風險管理和評估制度。
第六,要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國家財政要根據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計劃安排利差撥補計劃,并納入財政預算;要根據國家對政策性貸款利率的功能設定及時調整貼息率;可以根據政策性信貸資金的經營需要,合理確定經營費用補貼。
參考文獻:
[1]紀瓊驍:麥克米倫欠缺與中小企業政策性融資[J].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2]張潤林:中小企業政策性融資探析[J].經濟問題,2004第1期
[3]林毅夫李永軍: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