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遵循經濟系統的自增強機制,具有很強的成長性和競爭優勢。本文結合廣西“M”型區域合作戰略的新形勢,有針對性地從產業集群的視角,通過分析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發展的作用機制,闡述了廣西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新構想。
[關鍵詞] 產業集群 比較優勢 “M”型區域 區域經濟一體化
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遵循經濟系統的自增強機制,具有很強的成長性和競爭優勢。廣西在推進“M”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導入產業集群戰略,是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和優化空間資源配置的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產業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一、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互動關系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公司和機構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區域,通過基礎設施和產業資源共建共享、企業間共有技術集中開發、產業市場共同培育和開發,形成穩定、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集合體,從而獲得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市場效果。經濟區域化則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地理相鄰的國家建立經貿合作組織,通過契約或協定,促使資本、技術、勞動、信息、勞務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的動態過程。產業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反過來,區域一體化的形成也有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升級。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互動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1)產業集群之間的聯動效應,形成最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原則,對于區域來說也適用。區域間存在比較效益差異,在“資源趨向效益,效益吸引資源”原則的指導下,產業將在效益高的區位形成集聚。隨著集群的發展,分工專業化的演進,各地區最初選擇發展的產業集群的外生比較優勢,將演變成內生比較優勢。內生比較優勢體現在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上,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上。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是區域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基于發展的需要,各地區之間必然加快彼此間的競爭與合作。
此外,產業集群的形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微觀層面上的基礎。產業集群較強的持續競爭力在于其所擁有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群體協同效應,將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方面的競爭優勢,如生產成本優勢、基于質量基礎的產品差別化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中間機構和企業問的相互作用,將形成一個區域創新系統,提升整個集群的創新能力。而不同地區的產業集群也會發生相互作用,通過產業集群之間這種聯動效應,形成最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2)產業集群有助于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各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方面各有所長,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分工格局,因而在貿易結構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在不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下,各區域利益主體獨立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行為,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整個區域分工貿易格局的不合理性,產業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嚴重。
根據比較優勢,有重點的選擇發展不同的產業,將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優勢和技術、資金優勢結合起來,擴大產業內相互投資,優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復布局和惡性競爭,形成相互滲透、合理分工的產業集群格局。因此,產業集群形成后, 同構化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3)產業集群有助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城市群的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包括產業發展一體化, 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和區域城市發展一體化。在不同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起來后, 由于這些集群分屬于不同產業,彼此間互補性很強,就在橫向上加快了不同產業之間的整合,形成了物流、信息流、技術流等的加速流動。而在縱向上, 由于集群的發展, 聯系了上游產業元器件、機構、服務等專業化投入品供應商以及特定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其次延伸到下游產業如客戶的分銷渠道;最后還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機構如研究機構一一大學、職業培訓所、貿易代理委員會等等。集群之間的作用導致了生產要素流動的加快。
2.區域一體化的形成有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升級, 改進產業集群的效率,對抗產業集群的風險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要求不同地區的產業集群之間加強分工與合作,這將促進中介服務體系的形成; 同時,要求地區根據區位優勢,加入全球生產價值鏈,使集群企業吸收外商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知識,使產業集群的效率得以改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了產業集群的深度與廣度。
此外,產業集群具有結構性風險和周期性風險,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產業集群的風險不再由單個地區來承擔,由于一體化形成的合理,單個地區也增強了對抗風險的能力。對于產業集群來說,由于跨地區之間的集群合作,效率的改進,集群對抗風險的能力就進一步得以提高。
二、廣西面臨“M”型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勢
1.“M”型戰略為廣西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1)為廣西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東盟“M”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提出將會給廣西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穩定的外部條件,為廣西的發展拓展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廣西沿海地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所背靠的西南地區正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潮中加速發展,而廣西所面向的東南亞在政治和邊界上又將要和我們更加信任,關系更加穩定,這為廣西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發展大環境。此外,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臺,這將是廣西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2)有利于實現廣西與東盟國家經濟的對接,增強經濟互補性。隨著廣西經濟總量的逐步增長,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呈上升的態勢,不利于維持和增強廣西工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北部灣經濟合作區” 立足廣西區位優勢,強調依據地緣經濟概念,超越單純的地理界線,重點強化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加快產業對接與分工,促進相互貿易與投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為湄公河流域國家與中國東部發達地區開展合作架起了橋梁,使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延伸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延伸到廣西的北部灣地區,使湄公河流域東盟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實現廣西與東盟國家經濟的對接,增強經濟互補性的同時,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和開放開發創造了新的機遇和新的空間。
(3)為廣西發展通道經濟提供了新的機遇。1992年以來,廣西經過十多年建設,陸海空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已初步或基本形成。現已形成三條出海大通道:一條由防城、欽州、北海3個出海口的出海大通道;一條是由經梧州方向下珠江三角洲,通往粵港澳東向的“黃金”內河大通道;一條是由憑祥通向東南亞的最大最便捷的西向出邊陸路大通道。“M”型戰略的提出,將提升廣西出海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使這條出海大通道由西南地區出海便捷途徑提升為西南、華南乃至全國走向東南亞以及東南亞國家進入我國的國際大通道,通過吸引產業、投資、物流、專業市場的聚集,增加經貿、技術往來,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發展通道經濟。
2.面臨機遇的同時,存在挑戰
首先,對廣西而言,有些機遇仍然存在一些約束瓶頸,使其應有的價值未能體現出來。如西南出海大通道,一方面其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總量不足,導致物流總量不足;另一方面廣西的港口條件,航線班輪條件、管理服務水平、集疏運體系等的不足,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限制了這一機遇的發揮。其次,有些機遇雖然很重要,也很現實,但廣西仍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和存在被邊緣化的趨勢,如果不積極主動創造一些條件,實現與珠三角的對接和融合,廣西參與泛珠合作可能走向“空洞化”。最后,在將優勢轉化為機遇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可作。廣西具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但這些優勢并不意味著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也不意味著可以轉化為現實機遇和現實推動。化優勢為機遇,化優勢為推動需要轉變觀念,明確方向,開拓思路,謀劃格局,制定措施。這些對廣西將是現實的挑戰。
三、廣西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新構想
1.發展地區經濟,培育有特色的產業集群
根據各地區發展現狀,依據其比較優勢,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各類產業基地,發展該地區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地方特色,錯位發展”的局面。在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城鎮,建立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發展為大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城鎮,大力發展規模開發和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
例如,以產業集群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帶動食品加工業、運輸業、生產資料及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行旅游集群式發展戰略,鼓勵包括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在內的有競爭實力的新企業的形成,鼓勵知名度高的旅游企業和強競爭力的旅游企業在業務拓展、關聯產業開發上形成有效的戰略合作,在產品創新和產業延伸上加強合作;避免集群內部旅游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打造百色成為鑄造業基地,把豐富的鋁、錳、銅等有色金屬通過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實現集群發展,并通過右江、平果和靖西這個集聚了鋁工業、錳工業、石化工業、特色農業和旅游業、交通等優勢的三角地區與“4+2”城市對接。
2.構建與廣東生產和貿易緊密相連的區域生產——貿易鏈
從實踐上來看,相關省區中,廣東經濟發達,制造業技術先進,高端人才儲備充足且具有很強和人才引力,在出口產品深加工、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廣東地區已然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塊國際性生產基地,具備了在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汽車、造紙、制藥等方面強大的生產能力與高新技術開發能力。區域內其他地方,廣西、云南等地區在傳統農產品、中藥、制糖、有色金屬、再生能源、水資源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廣西還具有物流區域優勢和政策的疊加優勢,也已經顯現出在生產上快速非凡的發展勢頭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構建出一個廣東與區域內其他地方生產和貿易緊密相連的區域生產-貿易鏈,形將成區域內生產貿易互動、協調、健康發展的局面。
3.與云南聯合發展區域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實現產業集群的強強聯合
廣西、云南作為傳統的農副產品基地、礦產資源大省,發展資源型經濟具有競爭優勢。云南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有色金屬資源總量為7357萬噸。在10種主要有色金屬中,錫、鉛、鋅、銅、鎳和鈷的儲量居全國前3位。廣西亦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號,是全國10個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尤以鋁土礦最為突出。廣西、云南作為資源型功能區具有天然優勢。廣西、云南等地區在傳統農產品、中藥、制糖、有色金屬、再生能源、水資源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云南省的比較優勢集中在煙草、生物資源開發、礦產業、磷化工和旅游等產業,而廣西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電力、汽車、食品、醫藥、機械、制糖、建材、鋼鐵、化工、日用品工業等產業。云南和廣西兩省均屬于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均具有相似性,可以通過聯合發展區域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實現產業集群的強強聯合和整合共贏的目標。
4.構建中國—東盟無障礙旅游區
以資本為紐帶,以共贏為目標,加強泛北部灣區域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在不同層次的區域中合作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共同整合旅游產品,共同組合包裝特色旅游線路,合作建設旅游接待服務和文化娛樂設施,共同分享旅游市場,共同推進旅游便利化,構建中國—東盟無障礙旅游區,形成泛北部灣區域旅游企業全方位合作格局,形成區域旅游經濟一體化。
參考文獻: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陳柳欽:產業集聚與產業競爭力[J].南京社會科學,2005(5)
[3]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究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5~11
[4]宋健坤吳金明:區域經濟發展的龍彤戰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5]陳剩勇馬斌:區域政府合作: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J].政治學研究,2004(1)
[6]魏守華王緝慈趙雅沁:產業集群:新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J].經濟經緯,2002(2):18~21
[7]程麗霞楊潔: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提升[J].長白學刊,2004(4):76~78
[8]錢平凡: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特點和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2):27~32
[9]張占倉:產業集群戰略與區域發展[J].中州學刊,2006(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