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C框架一個理論創新,針對我國企業當前的制造成本控制的現狀結合3C框架理論,本文提出了利用3C框架理論,完善企業外部環境控制及完善企業內部制造成本控制的一些思路。
[關鍵詞] 3C框架 制造成本控制
2006年3月3日,在“全面控制與風險管理高層論壇”上,中天恒會計師事務所推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國式全面控制框架”(即Chinese Complete Control,簡稱3C框架),引起了與會計界的高度關注。
所謂3C框架,就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中國企事業單位實際情況,從公司治理、戰略管理的高度,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對企事業單位實行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的控制。也就是要堅持“立足國情、借鑒國際、有取有舍、為我所有”的原則。全面控制,是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的控制,包括人、財、物三維之間的“無縫”整合。從范圍看應當包括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突破了以往的思維定勢。它是由中國式概念、目標、內容、方法、標準、指標等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戰略—目標—風險—控制,不拘泥于某一種固定模式,永遠是多模式并存,適應企業控制需要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全面控制模式。其實質是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控制,是持續的動態監控。
3C框架的提出對促進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為了盡快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本文進行了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目標成本,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產品的成本應達到的標準。目標成本控制是根據成本計劃所確定的目標,以及成本核算提供的實際數據資料,對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資源的耗費進行監督,并采取相應措施,對生產經營過程進行指導、調節和限制的標準,使產品成本被控制在預定的目標成本之內。根據3C框架理論,對于制造成本的控制應該從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兩個方面來實現。
一、完善企業外部環境的控制
社會和政府都應該發揮一定的作用,主要是政府,應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明確國家宏觀經濟戰略,制定長期和短期的各種經濟發展目標,評估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完善經濟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實現對企業外部環境的控制,也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控制規范和控制機制,以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并推動企業的內部控制。
1.政府制定有關產品成本確認的標準,以及出臺對于企業生產過程控制的一些規定,并保證有關規定的持續有效性,起一個有效的指導作用。
2.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市場交易的真實性和競爭性,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的商品,以及坑蒙拐騙的行為,嚴懲內幕交易,從而保證了企業采購的材料的質優價廉。
3.加強社會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質,促進并維持社會民眾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高度關注與監督,建立和諧社會,保證了企業負責任、高水平合格員工的來源。
4.加強社會信息化建設,大力提高電信企業的競爭強度,保證一般企業信息化成本的降低,利用網絡化保證各種商品和供求的透明度,促進社會交易效率。
5.加強外部審計建設,保證政府審計與民間審計的深入與透明,保證審計人員的盡心盡責,保證結果的真實可靠。
二、完善企業內部制造成本的控制
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制訂有關企業發展的戰略,并進行相關的風險評估,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從保證目標成本的實現。
1.在產品設計階段,將成本控制作為重中之重
產品成本的70%左右通常是在設計階段就可以確定,產品設計成本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環節,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就是運用價值工程分析等技術對產品的功能需求、設計和定型、設備和材料的選用等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成本功能分析,選出最佳方案,其重點是首先做好市場調研,掌握第一手的資料,明確新開發產品的價格底線并據此制訂出合理的消耗定額和目標成本,力求設計方案能真正做到完美無缺,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達到規定的最佳設計要求。每個設計方案完成后都要進行成本論證,將產品構成材料的各種替代品進行比較,將可能的設計方案進行比較和改進,盡量將成本控制在目標成本之下。在產品投產以后仍應該注意新的材料的優質或等質的替代材料的出現和及時應用,保持其前瞻性與持續性、動態性。
2.在材料采購階段,控制材料的采購成本
生產企業的成本的構成要素中,直接材料通常占到50%~70%,抓好材料采購的控制,成為成本管理的關鍵。采購成本一般占產品總成本的主體地位,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供應鏈的發展與外包的深入,這一比重還將上升。據有關專家統計表明,采購環節每節約1%,企業利潤將增加5%~10%,采購環節成本管理的好壞,已成為企業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益的一個關鍵因素。
(1)構建采購情報系統。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材料采購情報系統,在網絡化的今天,首先可以利用各種價格信息網和商品信息網,收集有關材料價格和質量方面的信息,尤其是當前鋼材和原油價格猛漲的情況下,有關企業尋找質優價廉的替代材料及其開發情況則更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建立價格查詢模塊,通過對同類產品及材料的價格走勢分析,確定產品的價格上下限,制訂出合理的目標成本,并進行持續生產的可行性論證,進行動態的管理。
企業存貨的管理也應該實現電算化,應該具備如下功能:實時顯示各種材料的入庫、出庫、節余及相關的責任人情況,并自動警示各種材料的庫存數量的超高超低情況;實時顯示超長期未領用的積壓材料的情況;各個車間的材料申購情況(包括材料名稱數量、規格、預計領用時間等信息),便于利用規劃求解等工具進行采購行為的優化組合,降低采購成本。
(2)選擇合適的采購人員。為了杜絕采購回扣現象,維護企業利益,選擇忠誠、廉潔奉公、盡心盡職、積極進取、辦事可靠的采購人員是非常重要的,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平時要注意持續的教育與培養,讓成本控制意識深入人心。
(3)建立良好采購的競爭機制。利用企業(聯盟)網站,對外公開發布采購消息,主動發送有關信息給相關的材料供應商,采用密封招標機制,爭取最質優價廉的材料,并不斷考核供應商的表現,給他們評級并有一定的獎懲措施。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優先考慮原來的、表現優秀的供應商。內部應建立一個專業的“砍價小組”,由會計、設計、生產和紀律檢查等人員組成,以應對突然發生的或不重要的采購。
(4)建立良好的人員輪換與監督機制。從采購及時性、合格率,采購價格的合理性等方面考核材料采購人員的采購效果,并適時進行崗位輪換,可以是內部的輪換,也可以和其他部門之間的崗位輪換,并對企業內部采購人員進行不定期審計,對于企業內部人員和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與提議也應該大力鼓勵。
(5)合理考慮采購半徑,壓縮物流成本并節約運輸時間。
(6)盡量采用有利的賒購方式。爭取較長的信用期間的賒購,并盡量在信用期的最后支付欠款,壓縮流動資金量,降低資金使用成本,變相降低了采購成本。
3.在產品生產階段,加強生產過程中的目標成本控制
在進行目標成本的可行性論證之后,將目標成本進行分解,落實到有關的責任中心,最終將細化的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崗位甚至個人,并不斷進行考察和糾正,實行崗位競爭,工資獎金應該和生產的效率、質量相結合,實現人員配置的最優化。
將固定成本進行分解,將可控固定成本落實到有關的責任中心和崗位、個人,其指標為前幾期的平均移動的發生額(可以有一定的波動范圍)。將變動成本分解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各項變動費用,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崗位和人員,節約有獎。
鼓勵工作創新,包括工藝的改進建議與試驗、操作方法的改進等,只要能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或者增進產品的功能、或者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就可以,讓目標成本控制深入人心。
4.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應該各個部門協作,財務和審計部門應該重點挑起“內部會計控制”的重擔,進行內部會計控制的建設,根據3C框架理論,其他部門應該主動進行自我控制和相互監督與控制,對于制造成本的控制,關鍵還在于多方協調,尤其是生產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與協作?,F階段要外部審計對全面控制尤其管理控制的可靠性做出保證的要求也是不現實的,是超出外部審計人員能力的。
總之,在應用3C框架理論對制造成本控制的過程中,涉及到了管理學、法學、人力資源、倫理等多種學科,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不斷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艷萍王建雪郭軍:中國式的全面控制框架.對外經貿財會,2006.05
[2]郭旭:3C框架——中國式的全面控制框架.中國內部審計,2006.04
[3]王閨芳宋文科周麗媛:從成本構成看企業成本管理.冶金會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