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營企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我省的民營企業還處于弱勢地位,究其原因包含了自身和外部環境的多方面因素。本文從我省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探究民營企業發展不足的原因的基礎上,對打破民營企業發展的僵局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民營經濟 管理模式 融資環境
截至2008年初,遼寧省的民營經濟單位已發展到170萬個,從業人員近千萬人,2007年實現增值5800億元,較上年凈增1000億元,同比增長20.8%,創下了近4年來的最高增幅,為我省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盡管如此,民營企業在遼寧的發展中因為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環境的制約,仍然還處于弱勢地位。
一、遼寧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現狀
我省民營經濟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總量規模都存在著很大差距。我省民營經濟總量小,發展質量不高,規模化經營水平低,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較為突出,企業發展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
2007年5月25日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省中小企業廳提出從2007年開始在全省啟動遼寧省民營企業“成長工程”,為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1.企業內部因
(1)企業缺乏科學管理,現有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我省的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仍處在原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階段,即使是原國有的集體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后的民營企業,雖然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但機制也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二權并沒有分離。
(2)人才匱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62%的民營企業人才不足,不僅是高新技術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不足,產業技術工人和中層管理人員也極為短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激勵機制等因素也導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科技投入力度明顯不足,技術水平低。民營企業的有的技術設備落后,有的技術設備雖然先進,但硬件不配套、軟件開發滯后,造成了產品在創新、研制、生產環節上與國內外的許多同類產品在結構、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2.外部環境因素
(1)融資環境:國內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民營企業本身資金緊張,融資困難使得企業的投資方向、規模和領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民營企業的融資主要渠道及存在的問題如下:第一,企業內部融資。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中,利用企業自身經營的利潤來積累發展資金,或者通過內部員工籌資的方式籌集資金已經數見不鮮。但是企業通過自身籌集的資金畢竟有限,對于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第二,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我國的資本市場僅有不足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其結構本身存在的一定的缺陷,民營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資的機制尚不完善。即使是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想要上市或者發行債券、商業票據融資也是比較困難的。第三,通過銀行信貸融資。雖然中央銀行已經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銀行的信貸政策仍向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大部分的民營企業自身規模小、實力弱、積累少、不穩定性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擔保,造成了銀行的“慎貸”。銀行擔心長期貸款帶來的風險,使企業很難獲得長期的貸款,不得不采取短貸多次周轉的方法,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2)法律環境。在立法方面,盡管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等專門適用于民營企業的法律,但與其他的經濟形式相比,針對民營企業的立法覆蓋面還有不足。
在政策方面,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許多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2005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年4月,省中小企業廳出臺了《遼寧省民營企業成長工程實施意見》等等,可是真正能夠落實得并不多。
三、推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建議
1.加強民營企業自身的治理
(1)突破家族式的落后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應該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做到出資人和經營者分開。
(2)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完善激勵機制。第一,鼓勵企業為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提供發展的空間,激發其工作熱情,創造一個吸引人才干事業的環境。第二,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地域、戶籍的限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第三,對于勞工短缺問題,要積極改善勞動條件,降低招工的“門檻”,重視員工的能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強企業創新力,建立推動科技創新機制,推動企業搞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開發,使企業成為技術進步的主體。
2.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①政府應鼓勵銀行、政權機構積極地為民營企業服務,落實和完善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鼓勵民營企業與證券機構的合作。加快民營商業銀行、民辦金融機構的組建步伐,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或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實現直接融資,滿足企業發展對資金的要求。
②民營企業應該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企業信用是一種資本,是融資、理財、進行資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使企業發展的無形資產。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才能建設好企業與政府、銀行、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信用關系,為企業融資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2)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
①建立各種法律制度,完善立法,使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有法可依,使司法部門能夠有效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經營活動,并對其不法行為給予堅決制裁。
②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和地方的各種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盡快出臺相關的實施細則,克服在執行過程中的種種干擾,切實把好政策落到實處,讓企業受惠。
參考文獻:
[1]劉靜劉國斌:《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問題的反思》《當代經濟研究》,2005年6月
[2]單東:《民企進入壟斷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當代經濟》,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