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恩施州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探索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山區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充分發揮無與倫比的富硒動植物資源,搶抓市場、政策、環境等機遇,定位于走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以可再生資源為依托的發展之路,創造性破解發展瓶頸,大力發展富硒綠色食品產業。
[關鍵詞] 恩施州 富硒綠色食品 路徑選擇
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譽,發展富硒綠色食品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培育和扶持,富硒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猛,成為恩施州第三大支柱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發展現狀和特點
2007年,恩施州富硒綠色食品產業承續了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態勢,生產保持高速增長,效益水平顯著提高,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1.生產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全州規模以上富硒綠色食品企業實現產值(現價)17億元,增長40.6%;實現增加值5.36億元,增長38.6%,總量占全州工業的21.4%,增速快于全州工業10.9個百分點。主要產品產量較快增長,精制茶2.19萬噸,增長19.4%;大米2.3萬噸,增長9.6%;軟飲料2.3萬噸,增長5.7%;白酒5760千升,增長13.8%;鮮冷藏凍肉產量3.32萬噸,增長17.9%。
2.效益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州規模以上富硒綠色食品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2億元,增長52.1%,總量占全州的25%;實現利潤總額7731萬元,增長47.6%,總量占全州工業的19.3%,增速快于全州工業27.7個百分點。
3.骨干企業發展壯大。2007年規模以上富硒綠色食品企業增加到85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千萬的企業有37家,過億元有3家,分別是湖北長友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1.82億元,增長17.7%;恩施市九州牧業有限公司1.48億元,增長63.7%;巴東縣恒興肉類食品有限公司1.09億元,增長5.5倍。
4.名優產品增多。全州200多個特色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形成了“長友”、“華龍村”、“九洲”、“鳳頭”、“騎龍”、“翠泉” 等一批省、州知名商標。莼菜、茶葉、鳳頭姜等產品的10多個品牌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5.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恩施州已逐步建成以魔芋、莼菜、薇菜、蕨菜、山藥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無性系茶園推廣區。魔芋改變過去農民自食、房前屋后種植狀態,建成商品芋基地10多萬畝。“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湖北長友先后創辦薇菜人工栽培、夏季蔬菜、香菇種植基地20多個,基地面積逾3萬畝。
二、發展優勢和機遇
1.恩施州富硒動植物資源無可比擬。恩施州擁有獨立的硒礦床,被譽為“世界硒都”,通過植物、動物食物鏈的傳遞,恩施州的糧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產品及礦泉水中富含硒元素。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對癌癥、克山病防治有特殊療效。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硒,我國22個省市和地區缺硒。恩施州海拔、土壤、植被均呈明顯的垂直分布,跨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3個氣候帶,平均氣溫16度~17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濕潤、多霧寡照,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動植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得天獨厚,為富硒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廣泛的原料資源。
2.富硒綠色食品的市場需求旺盛。從國際市場看,恩施州富硒綠色食品作為綠色無公害食品,迎合國際市場多樣化、營養化、安全化、功能化的要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主要市場綠色食品價高量大,對富硒綠色食品的需求旺盛。從國內市場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工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廣闊。恩施州現代污染輕,產品營養價值高,符合現代人“營養、多樣、便捷、安全”的消費潮流。湖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農村流通環節不斷完善,有利于啟動農村消費,為富硒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3.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湖北定位為我國中部的優質農產品加工區,將食品行業列為“千億工程”產業加以扶持,將富硒綠色食品產業列為全省農業工作的重點。恩施州是湖北惟一納入西部大開發的地區,面臨良好發展機遇,國家和省給予富硒綠色食品產業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技改貼息資金、科技創新資金、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資金、民族貿易企業貼息資金的扶持。為搶抓機遇,恩施州成立發展富硒綠色食品產業辦公室,指導和促進食品產業發展,將食品工業項目納入全州十大工業發展項目予以支持。從2007年開始,州財政設立食品工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每年安排資金200萬元,支持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
4.基礎設施環境改善。經過多年的建設,恩施州在交通、通訊、能源、衛生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交通方面,滬蓉高速公路、宜萬鐵路開通,318國道、209國道、恩施機場改擴建,縣鄉公路改造升級,交通環境不斷優化,推動更多富硒綠色食品走出山門。未來5年~10年,國家將有500多億投向恩施州,使恩施州成為鄂西南地區乃至武陵山區投資最集中的地區,有望成為鄂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對富硒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將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三、發展瓶頸
多年的重視和培育,恩施富硒綠色食品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相比,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仍然較大。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1.原料基地配套較弱。基地建設與農民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企業發展缺乏穩定可靠的原料保障,主要表現在:有產品無規模、有產品無批量。農產品的標準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難以滿足食品產業高速發展的要求。基地小打小鬧,難成氣候,布局分散,缺乏統籌規劃,不僅提高了加工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而且導致食品企業缺乏穩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
2.產品加工水平偏低。恩施州農業產業化鏈條存在“有產出無規模、有規模無龍頭、有龍頭無水平、有水平無市場、有市場無載體”的突出問題。目前,全州六大類特色農產品中,除煙葉、茶葉、魔芋具有較高的加工增值外,其他產品的產業鏈發展極不完善,加工程度淺甚至沒有加工,以原料形態進入市場。水果加工未很好啟動,特色蔬菜也僅簡單加工,火腿和仔豬加工工藝原始,茶葉中名優茶比重僅20%左右。據調查,部分茶葉廠家多年來“為他人做嫁衣裳”,生產半成品供江浙客商做茶葉拼配原料,別人吃了“肥肉”,自己啃了“骨頭”。從子行業來看,以資源初加工為主的農副食品加工業的比重較大,2007年產值占全州食品工業產值的67.7%,而精深加工且附加值較高的食品制造業、飲料業僅占32.3%,其中食品制造業僅占全行業的2.55%。
3.名牌產品偏少。恩施州坐擁資源優勢,產品卻“身不強力不壯”,全州僅7個產品獲得湖北省名牌稱號,而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免檢產品仍是零記錄。各類商標品牌眾多,但知名品牌缺乏,“滿天星星難見月亮”。由于品牌經營不力,一些名噪一時的品牌還相繼隕落,如幺妹子酒、稀世寶礦泉水、“州酒”三峽酒都有輝煌的歷史,在市場大潮中起起落落,如今暗淡無色。在優勢資源、優勢產業中缺乏名牌產品、名牌企業作支撐,各品牌各自為政、良莠不齊,制約著富硒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4.企業質量不高。從全省范圍來審視,恩施州富硒綠色食品企業存在數量偏少、規模偏小、效益偏低的問題。2007年,企業數量僅占全省的6.44%,單個企業平均銷售收入為1906萬元,利潤分別為91萬元,分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3.9%、35.8%。從龍頭企業看,最大的企業湖北長友銷售收入不足2億元,與省內一批過20億元的企業相比,差距很大。
5.營銷體系不健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富硒綠色食品在國內外的形象不響、認知程度不高,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難度較大。近年來,一批企業走出州門,打開國內市場,但多數企業仍守在家門口,不善于走超市、農貿市場等渠道,全國各地專門銷售窗口罕見。同時,國際市場營銷體系模式單一,轉口貿易較多,對國際市場波動抵抗力較弱,如2007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食用植物出口同比下降2.9%。
四、發展路徑
面臨獨特而良好的優勢和發展環境,恩施州規劃到“十一五”期末,食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總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出口創匯達5000萬美元以上。達到上述目標,要按照“念山水經,打優勢仗,唱特色戲”的經濟發展思路,發揮資源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從以下方面突破發展瓶頸:
1.加快產業配套基地建設。實行基地建設企業化,帶動農民規模種植,既可避免高價低質原料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又可以擴大基地規模,確保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的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紐帶聯系,發展“訂單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發展格局。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生態、產業布局,參照全州區域經濟布局,有重點的實行整體開發,在各市、區構建各具特色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產業區域。根據規劃,到2010年,全州將建成綠色食品基地70萬畝,有機食品基地3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45萬畝,這些基地建成后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力支撐。
2.推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產品精深度,延長產業鏈,產品附加值大幅增長,能達到原值的數十倍之多。如鮮魔芋畝產2千公斤,收入僅4千元左右;加工成作食品原料、添加劑的魔芋精粉,產值升至6千元~8千元;制成各種凝膠食品、仿生食品、飲料等,產值增值40%以上。又如生姜,原姜每噸1千元~3千元,加工成糟姜每噸1.2萬元,開放出速溶姜湯每噸9萬元。推動產業鏈條延伸,不僅能提升企業效益水平,而且能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跳出“原料倉庫”和“加工車間”的初級價格的圈子,以市場為導向,延伸產業化鏈條,做到鏈條上每個環節的專業化、精細化、規模化。依托工業園區,加強產業引導,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延伸壯大產業鏈。
3.實施名牌戰略。抓產品就要抓質量,抓質量就要抓品牌。加大品牌創建力度,關鍵要在產品質量、包裝、規格等方面做到國際化、環保化。重點在產品加工環節上下功夫,切實改變“優質產品、初級包裝、大路價格”的狀況,提高產品檔次和價格。恩施州要針對產品特點找準發展方向,推進茶葉品牌整合和加工技術創新,推進魔芋快餐食品的系列深度開發,推進畜產品資源整合和產品精深加工。實施品牌獎勵制度,對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免檢產品的企業給予獎勵。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質量體系、綠色食品等各項認證,建立HACCP質量安全體系。
4.培育市場主體。恩施州富硒綠色食品產業既要形成一批“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也要形成一大批“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一方面,把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產業主導性突出、帶動能力強、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實行龍頭帶動、系列開發,發展訂單農業,逐步推進和完善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要以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為抓手,在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上下功夫,著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企業的總量和素質。
5.完善營銷體系。一是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富硒綠色食品宣傳,樹立綠色食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良好形象。二是繼續搞好產品外銷,在鞏固日韓、我國臺灣市場的同時,千方百計打開歐美市場,增加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份額。三是探索在中心城市設立富硒綠色食品配送店、展示廳,鼓勵龍頭企業在大商場、超市設立綠色食品專柜,在主要城市建立富硒綠色食品營銷網絡體系。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特別是日、韓客商和臺商投資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攜手開拓國內外市場。四是開辟恩施州富硒綠色食品網站,在網上發布產品供求信息,構建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平臺。
參考文獻:
[1]王祥春:淺析恩施硒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機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22期
[2]曾小玉:魔力產業鏈:從我州食品加工業看產業鏈如何延伸[N].《恩施日報》,200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