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區公共服務有三個層次:一是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包括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救濟;二是公眾發展的公共服務,包括公共教育、公共環境、公共便利;三是幸福生活的公共服務。
關鍵詞:城區;公共服務;三個層次
中圖分類號:D69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12—0061—02
對公共服務層次性的剖析,構成了探討城區公共服務價值目標實現的話語基礎和邏輯起點。公共服務是一個市民進行公共消費,滿足公共需求的過程,由人的需求的多層次性所決定,公共服務必然也是一種多層次、立體式的體系架構。筆者以為,城區公共服務有三個層次:
一、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并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是城區政府在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市民生活的直接需要,便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邏輯切入。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也即最低層次的公共服務,它首先確保的是人的基本生存權得到滿足。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的提供,對于全體公民完全一樣,具有無差別、均等化的特點,由此使之成為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的平衡機制和有效手段。
當前,關乎城區市民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公共安全。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安全是人的首要需求,沒有了安全感,其余一切都是空談,獲得社會安全感,是市民公共服務需求的首要方面。社會安全感是公眾對社會安全狀況的主觀感受和評價,是公眾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生活中對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保護程度的綜合心態反應,也表示公眾對社會治安狀況的認知,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水平。城區作為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是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乃至政治活動最為頻繁的重要場所,也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干預較為強烈、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二是公共衛生。公共衛生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通過公共政策和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一項基本社會經濟制度。《WTO與公共衛生協議案》把公共衛生分為傳染病控制、食品安全、煙草控制、藥品和疫苗的可得性、環境衛生、健康教育與促進、食品保障與營養、衛生服務八大類。社會的公共衛生狀況直接關系著市民的基本生活。早在20世紀30年代,身處上海的醫界名士陳邦賢就發出這樣的感慨:“沒有電燈、沒有電話、沒有交通、甚至沒有警察,都可以支持兩三天,可是一天不排除污穢,馬上便發生很大的危險了。”市民對公共衛生的需要,在SARS危機后體現得尤為迫切。三是公共救濟。1793年法國《人權宣言》曾指出,“公共救濟是一種神圣的債務。社會有義務保障不幸的公民的生存,或為他們提供工作,或確保無能力工作者維持生計”。公共救濟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目標、最低綱領,是由政府對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給予的救助,是幫助人生活下去的雪中送炭。完善的公共救濟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是社會的“安全網”,它對社會穩定、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體來說,底線生存的公共服務有如下特點:第一,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底線,平等保障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目前,我國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線可定在生存線以上,溫飽線之上;同時,將基礎養老金與最低生活保障線統一起來,保障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當前要重點強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根據中國現實,尤其是相當多人口處于貧困狀態,且很多勞動者在短期內難以進入制度化社會保障體系的現實,必須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作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中之重。要繼續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進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實行就業優先戰略,將促進就業、保障公平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首要原則。就業是公民獲得社會保障的先決條件,政府要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供有利于擴大就業的政策環境。第三,堅持“生存先于享受”的原則,優先保障人們的生存需要。為此,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普及十二年制義務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完善基本社會保障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覆蓋率、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為全體公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人人都享有基本醫療保健,要提高政府公共科技服務水平,加強對基礎科學研究與中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補貼。
二、公眾發展的公共服務
公眾發展的公共服務是中間層次的公共服務,旨在改善人們生存的軟硬環境,提高生存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可持續性。公眾發展的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環境以及公共便利等。一是公共教育。近年來,隨著教育領域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國教育事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其本身也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新的教育消費觀所承載的商業性和產業性特性,冷落了教育原本應有的價值。一個公正的社會不能在剝奪弱者的基礎上使強者更強,而應使強者扶助弱者從而使弱者變強,教育在這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正是廣大市民對政府公共服務的一種期盼。二是公共環境。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強調要“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把生態建設上升到文明建設的高度,推進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推進了對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目的是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是要創造一個適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態環境,使人不要脫離自然環境而過分依賴人造環境,讓人們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逐漸殷實富裕的群眾,對環境質量的提高、人居環境的改善有著前所未有的關切。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環境的強烈愿望,就要努力把生態環境建設統籌于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在保護生態環境中建設城市,在發展城市中重建和恢復生態,讓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三是公共便利。生活在中心城區,便捷的交通出行、發達的通訊通信、方便的購物休閑等,這些公共便利直接降低了市民的生活成本,無形中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因此,都是市民的關注熱點。對于城區政府來說,為市民提供公共便利,就是在為市民生活服務,就是在承擔政府的應有職責。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正是在公共服務公眾發展的意義上講的。“五有”的核心是“民生”,實質則是公眾的發展。因此,對于各級政府來說,貫徹和落實黨的這一政策,就是要實現社會進步與公共服務的對接,就是要努力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更好服務于公眾發展。
三、幸福生活的公共服務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幸福是公共服務的終極目的,幸福生活的公共服務也即最高層次的公共服務,主要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化娛樂等,旨在促進更高層次的公共利益和更高個體生活質量的實現。
傳統的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公共服務,由于缺乏人文關懷t注定了其短暫的生命力。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人的幸福感的增進之間,不是一種同步發展的關系,物的增長不一定會帶來人的幸福感的同步增進。在傳統經濟學視野里,財富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程度的最有力手段,因此,財富增加似乎就意味著幸福增加。但是,心理學科對于財富數量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卻得出了一些值得注目的發現:當一個國家的收入水平處在較低階段時,人們的收入數量與幸福感受之間的相關度非常緊密,但是,一旦超過了這種水平線,這種相關性就會減弱,甚至消失。聯合國在1994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提出,“發展的目的就在于創造出一種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們的能力,不僅為這一代,而且也能為下一代提供發展的機會”。這就十分明確地把在推進公共服務的進程中,如何更能為人幸福生活的獲得創造條件的嚴肅課題擺在世人面前,從而凸顯了把人的幸福置于公共服務發展重要位置的時代要求。由于社會主流意識、行為方式的多元化,導致了公民需求向多樣化和個性化轉變,追求幸福感和高質量的生活,渴望實現機會均等的價值趨向。公民開始關注自己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并尋求高質量的、個性化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
幸福是人生的追求,是生活的主題。費爾巴哈說:“幸福必須是生活的,生活必須是幸福的”,“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幸福,關注的是民生,關注的是和諧,關注的是人的心理感受,體現的是和諧發展的精神,突出的是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理念。公共服務的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舒心愜意的生活。為此,滄浪區把“幸福指數”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將居民的幸福感納入社區建設的考核體系,從而以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為發展公共服務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的幸福為終極目標的公共服務理念,就是要從人的本質屬性出發,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要關注物的目標,更要關注人的目標;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政治和文化指標,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馬克思指出:“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他認為“人類的天性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在這個意義上,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就在于盡可能地為個體幸福的實現和幸福聯盟的生成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支持。
一定時期社會公眾的利益和意愿的綜合反映,是政府制定公共服務政策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所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決策的民主參與度、增強決策過程的透明度等,能夠減少政府公共服務政策的偏誤,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公共服務質量的優化和提升,歸根結底,為的是民生。提出和強調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正是在關注和惠及民生的語境中進行的。市民生活的平安、健康、快樂和幸福,是中心城區公共服務的意義所在和價值旨歸,為居民有效提供多層次的公共服務,是中心城區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責任編輯 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