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組織或群體中,領導者的角色協調是指領導者對領導角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定位,并且不斷與環境中各種因素進行互動,處理各種角色沖突和障礙的適應過程。
關鍵詞:領導者;角色沖突;角色協調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11-0089-03
在組織或群體中,領導者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起著作用。領導者需要對自己的領導角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定位,處理好各種角色沖突和障礙,根據角色要求扮演一個好的領導者,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領導者的作用。
一、領導者的角色沖突
領導者在確定了所要擔當的角色后,直接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角色表現出來,即社會角色的扮演問題。角色扮演的本質是社會個體按照與一定的地位、身份、職位相符合的規范行為去與他人發生關系和相互作用,使行為規范模式現實化、客觀化、具體化。只有接近和比較正確地扮演自己特定的角色,才能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依據角色理論,人們對社會角色的扮演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中也常會產生矛盾,遇到障礙,甚至遭到失敗,這就是角色的失調。角色沖突就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角色失調,指的是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為上的不適應、不協調狀態,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負有多個角色責任或單一角色責任時,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生了矛盾、對立和抵觸,從而引起內部心理沖突。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地位的特點和社會生活的多元性,人們通常不只是扮演一種角色,而是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當這些角色在特定條件下互不相容時,就出現角色不清、角色中斷乃至角色失敗等。
角色沖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角色內沖突。它是當同一個體所承擔的不同角色之間,或同一角色存在幾個不同甚至相對的期望時引起的內部沖突,表現為角色規定的各種行為規范之間發生沖突以及角色規定與個體對角色的認知和扮演之間的沖突。二是角色間沖突。它指的是不同角色承擔者之間的沖突,往往由于利益上的對立、角色期望的差別以及人們沒有按角色規范行事等原因引起。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各自利益和實現目標的不同,以及領導角色的智力、經驗、價值觀念的不同,在領導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沖突,領導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各自的角色位置,必然產生錯位。領導者的角色沖突一般表現為:
一是角色不當。領導者先天稟賦或才能不能勝任其所擔任的社會角色,或大材小用、此才彼用,擔任的角色與其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具體表現為領導者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對新觀念和新事物持否定態度,害怕變革,不能跟上時代潮流,抱殘守缺,不能正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求穩怕亂,缺乏創新意識。在工作過程中總是瞻前顧后,謹慎有余而開拓不足,遇到矛盾總是存在畏難情緒,滿足于現狀。
二是角色不為。領導者沒有承擔起領導職責而造成損失的現象。唯書唯上,務實觀念淡薄。一些領導習慣于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習慣等待上級的紅頭文件指示,缺乏主動開拓的精神,很多決策停留在口號、文件上,缺乏實踐。一些領導缺乏長遠打算,不切實際,不顧全局利益,缺乏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配合。
三是角色固著。領導者無視時代變遷,不能擺正自己與下屬、群眾的關系,仍然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官本位”、“官貴民賤”的思想仍然存在。高高在上,缺乏服務意識。一些領導盛氣凌人,對群眾關心不夠,不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仆、服務者,而是凌駕于群眾之上。
二、領導者的角色協調
領導者的角色協調就是不斷地與環境中各種因素進行互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有碰撞與摩擦,這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來適應角色。
領導者根據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識文化涵養、價值觀、人生觀,把社會或他人的期待轉化成自己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不斷調整、塑造正確行為。角色協調是對角色的實踐,是建立在個人對其承擔的角色的認知和領悟的基礎之上,它是對所扮演角色的體驗、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是個體實踐角色職能、完成角色任務的過程。
(一)領導者的角色期待
期望角色即理想角色,指社會或組織為角色規定的理想行為規范模式的狀態。角色期待是指由個體的角色地位而對其相應承擔的責任和應有的行為表現的一種預期和設想,是他人或社會對個體的期望,是一種外在的力量,而非角色承擔者自身的想法。角色期望既意味著一種關心、信念,也意味著一種制約和促進,是對角色行為的限制和要求。
領導者的角色期待,從宏觀上講,表現為一定的社會心理傾向,即社會公眾對領導者及其角色行為的評價、情感和行為反應方式;從微觀上講,是在某一特定社會群體中,絕大多數成員對領導者及其行為的態度。角色期待對領導者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是一種非強制性的影響力。領導行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同群眾的領導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凡是符合角色期待的行為方式,被領導對象才會給予積極的評價,持積極的態度,才會有肯定的行為反應,從而推進領導角色作用的充分發揮。反之,對于不符合領導角色期望的領導行為,人們往往持否定的評價和消極的態度,當然不會有積極的響應行為,最后勢必影響領導角色作用的發揮。領導者的使命是參與組織和管理社會活動,他們處于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之中,受到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特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制約。因此,領導角色期望必然帶有鮮明的社會特征。
極強的政治性。領導者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保持政治的敏銳性和堅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堅定立場,對不正之風能堅決抵制,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具有自我奉獻精神。
鮮明的道德性。道德是成文或不成文的非法律公共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標準在個人內心形成的約束機制和個人信守的行為準則,直接決定著領導者的內在人格和生命價值,也規定著領導者作用的程度和范圍。領導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該用之于民,而不能成為牟取私利的工具。任何時候,領導者都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主流價值性。在價值多元的當今社會,領導者代表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組織和他人起著引導和指示作用,因此領導者必須是誠實、正直、可信的。在進行有效領導、發揮作用的過程中,應當尊重、理解別人的價值觀,求同存異,積極合作。
(二)領導者的角色領悟
領悟角色指角色扮演主體根據期望角色理解而形成的觀念中的角色模式。領導者的自我概念直接影響其角色領悟,主要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自我認識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認知與評價。認知是主觀因素,“人貴有自知之明”,領導者對自己身心特征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的自我評價則會影響其對自身角色的定位,正確的、恰如其分的自我認識有利于工作的開展。領導者要在組織中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就要有正確的角色知覺,對自身所擔任的角色期望有正確的感知,如果對自身的角色期望的感知不正確,或者說他不了解該角色的要求,就不能很好地扮演行政領導角色,也無法做好工作。對角色的認知良好與否,既與個人的教養、智力經驗有關,又受社會環境的制約。自我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懷有的一種情緒體驗。領導者的自我體驗,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體驗,會使他們更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能夠堅持原則,潔身自好,不向邪惡勢力低頭,能夠充滿自信地進行創新與變革,履行領導的職責和義務,擔負起重大責任。自我控制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制約作用,它對人的行為有發動和制止作用。高度自我監控的領導者能敏銳覺察到社會的變化,并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形勢的需要,他們依靠形勢因素而非自己內心的感情、態度和性情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低度自我監控的領導者缺乏行為的動機和能力,對外部線索幾乎沒有反應,行為由其內在決定,不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高度自我監控的領導者比低度自我監控的領導者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能進行更多的建構活動,對團隊的期望更敏感,更能展示出團隊所期望的行為。
(三)領導者的角色實踐
實踐角色是個體在社會關系中與他人互動而實際扮演的角色。通常情況下,在人們的觀念和意識中,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備一些典型的工作特征,這些特征能夠幫助他實施有效的領導,使他的追隨者對其充滿信心。
敢當重任,有強烈的服務意識。服務是現代領導角色的基本特征,領導者擔負著國家的重擔和公眾的期望,必須具備服務意識、服務精神,勤奮敬業,甘愿將自己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真誠接受批評,廣納民意,敢于面對挑戰,創造性地開創新局面。依靠公眾利益去形成決策,執行決策,監督決策執行過程。因此,有效的領導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領導者的服務意識不僅是現代領導行為最基本的評價指標,也是領導形象的展示,體現著領導者的內在人格,是現代領導角色的基本特征,領導者必須善于把為組織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為上級服務和為下級服務有機地統一起來。
運籌帷幄,有勝任其職位的組織指揮能力。領導角色的組織指揮能力尤其重要,領導角色主要是進行決策和監督決策執行過程,高明的領導角色應該是鎮定自若、超脫輕松的,能正確決策,巧妙用人,恰當指揮,因此就需要領導者能夠指揮若定,沒有必要事必躬親、事無巨細都大包大攬,而是要適當放權,組織指揮下屬去完成工作、解決問題。
協調影響,善于學習,形成自身人格凝聚力。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個與人為善,贏得合作與深受信任,受到好評和愛戴的人,能夠協調好各種關系和各個部門,善于發現、吸引、激勵人才。
作為一個領導者,影響團隊成員的重要途徑就是理解他人,表現出對他人的敏感性,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會他人的心理和處境,恰如其分地做出反應,能夠做到學人之長、容人之短、諒人之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必須善于思考,對工作進行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其規律性,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領導者除了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
領導者在組織中處于特殊的地位,他們有著通過語言或行動引起別人相同的思想情感的力量。領導者在下屬面前要注意樹立良好的形象,以此去感召他人。領導角色的感召性特征表現為領導者既要敏于行、慎于行、善于行,又要時時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形成自己的人格凝聚力、滲透力、組合力和向心力。□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