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后一代沙皇。1896年5月14日,俄國宮廷為尼古拉二世與皇后亞歷山德拉在克里姆林宮的烏斯賓斯基大教堂舉行登基加冕典禮。按照登基大典活動程序,5月18日,將在莫斯科的霍登廣場舉行規模盛大的游藝活動。不曾想到的是,沙皇饋贈禮品的消息吸引了近百萬民眾聚集在霍登廣場,加之疏于組織,現場發生擁擠、踩踏而釀成大禍,原本是一場君民同慶的游藝活動,瞬間變成了尸橫遍野的墳場,史稱“霍登廣場慘案”。
霍登廣場在莫斯科的西北郊外,是一個面積1平方公里的曠野。19世紀初,俄羅斯有了賽馬會。根據1831年樞密院的命令,霍登廣場被辟為賽馬場而歸賽馬會管理,1834年正式對外開放使用。后來,駐扎在附近的莫斯科衛戍部隊又把這里當作自己的校場。霍登廣場雖然地域開闊,但地面凹凸不平,遍布塹壕溝壑,根本不適合大規模的群眾活動。舉行大型加冕游藝活動是俄羅斯皇室的傳統,也是登基典禮的活動之一,當年他的祖父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和父親亞歷山大三世(1883年)的加冕游藝活動都是在霍登廣場進行的,參與活動的民眾都沒有超過20萬人。
“加冕杯”:奪命的慶典禮物
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游藝活動定在1896年5月18日。一年前,加冕慶典的籌備工作就開始了。年輕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父、莫斯科省省長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大公任總指揮,宮廷大臣沃隆佐夫·達什科夫、宮廷副大臣弗雷德里克斯和首席典禮官馮·帕連擔任副總指揮。14個月的籌備時間,再加高達1.1億盧布的充足經費,應該說各方面的準備都是很充分的。然而,一個重要的問題還是被忽略了:對慕名前來領禮品的大量民眾來說,1800名警察遠遠不夠。
霍登廣場新建了氣派非凡的沙皇觀禮臺和貴賓禮臺, 中心廣場外圍有20個臨時木屋用來儲放免費啤酒和伏特加的大木桶,還有150個一字排開專門用來分發皇家加冕禮品的貨亭。禮品是一個花布包,備有40萬份。花布包里的禮品包括:一個小圓面包、一節香腸、一塊蜜糖餅、十塊糖果和五個核桃,另有一只專門在巴黎定制的搪瓷“加冕杯”作為紀念。正是這個篆有新沙皇名字第一個字母的搪瓷杯,成了奪去2000多人性命的罪魁。
為了得到這個“加冕杯”,來自莫斯科成千上萬的市民、工人、農民以及商人和貴族,浩浩蕩蕩地向霍登廣場涌去。莫斯科的居民幾乎是傾城而出,郊區的農民不少是全家大小一起前往。霍登廣場慘案的親歷者、來自莫斯科的一位工匠瓦西里·克拉斯諾夫回憶說:“上午10點鐘發放皇上的禮品和一只‘加冕杯’。我想都不用想,一定得去。誰會錯過這一生不遇的機會,我能活到下一個加冕日嗎?我這個莫斯科本地人要是拿不到加冕禮品,誰還會瞧得起我?人人都說‘加冕杯’十分精美,值得永久保存。” 50萬人都是這么想的:“我不能讓人瞧不起。”
震驚世界的慘案
從5月17日早上開始,莫斯科郊區的農民就自帶干糧、燒酒,從四面八方陸續向霍登廣場聚集。到晚上八九點鐘,涌入廣場的人就達50萬之多。18日凌晨3點,來人還在不斷增加,這里的情勢更加危急,整個廣場已經達到水泄不通的地步,任何人要想從人群中擠出去都是不可能的。人群上空的熱氣像濃霧一樣,不斷聽到那些疲憊虛弱的人所發出的呻吟聲。有人開始暈倒……按照活動計劃,要到上午10點才開始分發禮品。
禮品貨亭前面原來就有不少溝壕和土坑,為了這次游藝活動,只是臨時用沙土簡單填埋起來,或者用木板覆蓋一下。人群中傳言說,貨亭里的人要把禮品分發給他們自己人,準備的禮品根本就不夠,氣氛更加緊張。快到早晨6點時,有人在近處一個臺子上揮動帽子呼喊什么,人群以為馬上要開始發放禮品,于是不顧一切地向禮品貨亭沖去,引發人群騷動,一片混亂。轟隆一聲,前面的人陷入溝壕和土坑中,隨即被后面涌來的人踩在腳下。貨亭里的人一看形勢不妙,巨大的人浪很快會把自己連同貨亭一起卷走,于是慌忙把禮品包向人群中拋撒,結果卻引發人群更大的混亂。朝著禮包擠去的人群,跌入溝壕和土坑中,溝壕很快被尸體填平,后面的人踩著尸體向前沖去。一些人爬到別人的肩膀上、踩在別人的頭上,旁邊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根本無法控制瘋狂的人群。
莫斯科團的一位軍官伊萬諾夫在證詞中說,就在離貨亭5步遠處的人群里已經無法呼吸,人群籠罩在蒸發出來的氣霧里。從夜里兩點開始,擁擠不堪的人群里已經有人失去了知覺,有人窒息而死。通道跟前的死者可以被軍人拖到廣場中間的空地上,而人群中的傷者依然在那里無法得到救援。由于恐懼,死人旁邊的人盡力想避開死人,越是掙扎,人群的擠壓越是加劇。死亡的人數每一分鐘都在增加。
有一位記者事后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人群上空蒸汽騰騰,就像沼澤地的濃霧一般……人們擁擠不堪。氣味難聞得讓人作嘔,有人已經暈了過去,但根本無法得到解救。失去知覺的人已經合上眼睛,被夾在人群里,就像在老虎鉗里一樣動彈不得,仍然隨著涌動的人群來回晃動……一個穿著氣派的高個子老者,就隔著一個人站在我旁邊,他早已停止了呼吸,是窒息而死的,死得沒有一點聲響,已經發涼的尸體還在隨著人群與我一起晃動。緊挨著我的人在嘔吐,他連頭都低不下來…… ”
當天上午,游藝活動并沒有停止。一邊搬運尸體,一邊歌舞演出。著名作家尼古拉·捷列紹夫也來到霍登廣場。他這樣寫道:“目光所到之處,人山人海,音樂、叫嚷聲不絕于耳……在娛樂活動中心的遠處,搭了好長的一溜棚子,滿臉灰土的死者仰面躺在那里,有的睜著眼睛、有的閉著眼睛;有婦女、有孩子、也有成年人……”
下午2點,尼古拉二世準時出現在霍登廣場的皇家觀禮臺上,人群中爆發出震耳的“烏拉”(萬歲)聲。他在上午就已經得知這一悲劇消息。霍登廣場的許多尸體就近葬于瓦崗口墓地。大車不停地在往莫斯科的停尸所拉運尸體,直到晚上。尼古拉二世在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不時可以遇到用粗席子覆蓋著尸體的大車。而尼古拉二世此時正要去出席法國大使為其舉辦的豪華舞會。
事件當天上午就震動了整個莫斯科,也震驚了全世界。據沙皇政府后來公布,那天早晨共踩死、擠死1389人。但這個數字明顯被縮小了,根據當時多家報紙的記載,比較接近的事實是死亡約4500-4800人,重傷3000多人,受傷致殘的有好幾萬人。
事后,莫斯科警察總長和他的助手被解職,而總指揮尼古拉二世的叔父、莫斯科省長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大公卻安然無恙。不過,人們給了這位大公另外一個名字——“霍登斯基公爵”。
(責任編輯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