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遨游太空的地球人。在此后的40多年里,先后有400多名航天員飛向太空,甚至登上了月球。航天員每天的工作十分繁重、緊張,體力和腦力消耗都很大。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噪聲、振動、輻射等影響下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在長期遠離人群時能情緒穩定,在失重脫鈣等情況下能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力,航天食品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世紀60年代
吃飯、喝水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員的飲食卻顯得十分復雜且特別奇妙。在早期蘇聯和美國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采取“嘴對嘴”的進食方式,就是將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的食品裝在類似牙膏管的容器內,進食時通過一根導管將食品直接擠入口內。在60年代初,蘇聯和美國的航天員都是食用鋁管包裝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到了1965年,航天員才可以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包括蝦、雞尾酒、土耳其布丁、奶油雞湯等。
20世紀70年代
70年代航天食品的包裝要求是:保證在失重情況下使用,重量輕體積小。一般有罐裝(鋁罐或雙金屬罐)、盒裝(復水食品盒)和袋裝(復水飲料袋、蒸煮袋、鋁塑復合袋等)。由于載人航天器上食品冷藏設備和加熱裝置的飛速發展,航天食品的類型和品種已接近地面膳食。美國航天飛機上的航天員可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加熱后的鮮湯等食品。“阿波羅”10號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是改進了食品的包裝和增加了食品的花樣,食用方式也改為用勺子吃。美國航天飛機使用的復水盒采用硅橡膠隔膜來防止加水后漏水,使加水操作更為方便可靠。蘇聯使用的復水食品包裝是軟塑料袋,加工比較簡單。美國航天飛機還使用復水軟料袋,它的加水原理與復水食品盒相同。救生食品可采用軟塑料內包裝和硬塑料外包裝。救生飲水可采用馬口鐵罐或塑料瓶包裝。
20世紀80年代
進入80年代后,航天員吃的幾乎和地球上一樣豐富。已經達到了使航天員“滿意的水平”。航天飛機中安裝了更為先進的“太空廚房”,航天員在飛行中按照菜單進餐,菜單上的食品保證一周內不重樣。此外,每天還有點心和零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航天員設計了74種不同的食物和20種飲料,確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樣性。在失重環境中,由于體液上涌,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如何促進航天員的食欲就成了研究人員熱衷于討論的問題。美籍華人王贛駿太空飛行時,為了使他有好胃口,他太太特意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王太太炒羊肉”。為了能讓航天員在太空也吃上水果,航天食品的研究員們特制了“凍干水果”,在水分脫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風味,種類包括菠蘿、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四季水果都有。
21世紀
2006年,研究人員針對太空食品首次提出了環保和綠色概念。太空食品不僅可以在太空中加工制作,甚至一些綠色蔬菜也可以在太空船的“廚房”里進行培育生長和加工。一些著名的酒店和廚師,可以將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送到太空,航天員可以在太空船上擺宴會。現在的航天食物和太空進食方式與地面上差不多,只不過由于失重,航天員可以只用嘴去吃浮在空中的東西,雙手去干別的。而且為了防止食物產生碎屑,食物都略帶粘性,可以粘在盤子中。目前,美、俄各國正在加緊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美國國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為航天飛機研制了一種“色拉機”,它可為航天員提供萵苣、黃瓜、胡蘿卜等新鮮色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