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一家“中國俱樂部”,坐落在人氣頗旺的巴士底時尚區。開業14年來,俱樂部的東主們高懸中國大旗,成功地將“中國概念”與“法國風情”融合,將“遠東的神秘”與“歐美的浪漫”交織,調制出無數既古典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因季而異、變化繁多的“文化雞尾酒”,吸引著各方顧客。如今,“中國俱樂部”已成為不少“旅法華人”的必到之地。
面向大眾的理念
“中國俱樂部”坐落在夏朗冬街50號,距巴士底歌劇院只有數百米之遙。兩扇朱紅色的大門凹在里面,它的寬敞高大與外面的小街、周圍的小酒吧對比強烈。俱樂部東主顯然要通過這種反差,加強顧客對這里的視覺印象,產生相見恨晚的情緒。與巴黎諸多俱樂部不同的是,“中國俱樂部”雖取“CLUB”之名,但門檻卻不高:這里沒有會員制,無需繳納會費,對消費者沒有特殊要求或限制,任何人只要愿意,推門便進,消費后付錢,且自始至終受到熱情服務。
上下三層的樓面,以入門后的底層最為寬敞,裝潢古色古香,照明用具除了壁燈,就是各桌上的小燭臺。這個寬大的平面由兩大部分組成:中式餐飲和西式酒吧。中餐部分設在入門處,有20多張桌子,多為二人用的小桌。對中國人來說,在這里吃中餐,主要是吃個氣氛,期望值不能過高,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的方法為“東南亞式”,與正宗中餐不完全相同。
大吧臺用優質厚重木材制成,安置在里面拐角處,前面擺放著數排舒適的沙發,供人享用。這里的調酒師技藝高超,出自他們手中的雞尾酒在法國很出名。
二樓的服務內容雖大致相同,但整體裝潢和來此消費的顧客有所不同。顧客多為情侶或來談事的人,由于面積較樓下要小,環境更顯“溫馨”、“清靜”,進入之前要通過一個高大寬敞的走道,也有名人時常光顧。在侍應生的記憶中,最近來此用餐的名人是著名時裝設計師拉克魯瓦。
地下部分取名“唱歌”,實際上是一個爵士樂演奏室。這里面積相對要小,但也能容下50—60位顧客。俱樂部主人每周五、六都要請數位演奏高手,為這里的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者表演。
富有東方的情趣
“中國俱樂部”1989年開業。三位年輕的股東合伙人夏洛特、尼古拉和維爾托,要在這塊占地近500平方米、原來是一間冷凍品倉庫的高大場地內,注入“中國概念”,開一個“與眾不同”的休閑娛樂場所。
不論是吧臺上的雞尾酒介紹,還是各種宣傳品,都印有一枚中文隸書的印章,成為“中國俱樂部”醒目的標志。“那是我們1988年去中國時,在北京讓人刻制的。”夏洛特女士介紹說。
俱樂部兩扇不大的朱紅色門旁,是一幅東方臨摹壁畫,雖不十分張揚,但充滿東方色彩,令顧客駐足一品。上下三層都有與中國有關的裝飾.30年代中國上海的商品廣告、明星照、中國擺設、中國領袖人物的肖像,以及50年代中國城市、農村的老照片……星星點點,擺掛其中,充滿東方情趣。
與這些帶有幾分“懷舊”風格的陳設相比,幾位亞裔服務生猶如“流動”的“活廣告”,他們身著黑色中式上裝,待客得體大方。他們當中也有先是顧客,后來應聘成為服務員的。越南裔女孩艾洛蒂就是一個。“我第一次來這里,是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的,當時我們是顧客,這里給我的印象很好。”艾洛蒂20多歲,長得嬌小可愛,在底層中餐部做服務生。大堂經理法比安先生對這幾位亞裔服務生的工作十分滿意,“他們工作認真,尊重顧客,對顧客總是面帶微笑,很不容易。”
“中國俱樂部”開業14年來,從不做廣告,以其精巧的構思、良好的服務和信譽,贏得了不少忠實顧客,“我們這里經常有新顧客來,大多是來過的人告知的。”夏洛特介紹說,周末是客流高峰,顧客人數在500人左右。
精調“文化雞尾酒”
夏洛特女士一頭金發,看上去40多歲,父輩是瑞典人。她在花都餐飲業已摸爬滾打了20多年。此前,她已和兄弟及朋友一起先后開過三家餐廳,都與文化有關。上個世紀80年代,她先是在一區開了一間瑞典風格的餐廳,受到顧客的歡迎;后又在八區開了一間規模更大的;直到幾位股東再次攜手,挺進巴士底區,打造“季風”餐廳,又獲得成功。
夏洛特等人會動腦筋,善于將文化內涵融入所從事的行業。在“中國俱樂部”里坐上一會兒,顧客不僅能感受到強烈的東方文化的輻射,也會被這里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所感染。
“顧客到中國俱樂部來,不僅僅是吃飯、喝酒,這里也是他們交流的場所,一個文化場所。”法比安先生一邊說著,一邊將自己編輯的幾期《中國俱樂部雜志》拿給筆者看。雜志為16開本,封面設計簡潔、流暢,每期頁首有一篇簡短的評論員文章,內容均與文化有關;所刊載的文章有文藝批評,有游記、隨感、暢銷書連載等等,并配有一些黑白照片、漫畫插圖,還有俱樂部自己的廣告和小幅商業廣告。
這本《中國俱樂部雜志》為熱愛文化的人們提供了抒發己見的園地,供稿者中既有法國人,也有美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顯然這些人不僅僅是主人的朋友,也是這里的常客。
夏洛特女士還打算到中國去開店,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需要。阿蘭先生介紹說,目前店內有關中國和東方內容的裝飾都屬于“懷舊式”,將來還要更新一些內容,中國的發展很快,要讓顧客了解今天的中國。
(責任編輯 劉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