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花費時間為“自己的進步”而忙碌、而憂慮?如果是這樣,可要注意,不要為了大量制造“完美”而扼殺了自己的個性。
最近的一天下午,我走進東京郊外的一家陶器店,碰巧遇見一個制陶工,停下手里的活,在檢查產品質量。
我在店里轉了轉,然后請出店主,和她攀談起來。店主告訴我的第一件事是制陶工根本無法預料窯里的陶器燒出來是什么樣。她說,每次開窯的感覺有點像圣誕節的早晨:有時候能收獲很多精美的禮物;有時候天氣條件的劇烈變化導致窯內多數陶器爆裂,因此只能收獲一窯爐灰。燒制陶器的迷人之處就在于無法預測結果,又會有意外的驚喜。店主說:“制陶會讓人保持謙恭,學會順從并接受未知事物。”
接下來,她給我講陶器的設計和功能。對很多制陶工來說,主題很重要。她說:“好看不好用的陶器沒有意義,好用不好看的陶器也沒有意義。”
我決定要買,于是挑選出6件陶器,擺上柜臺,請店主逐一評點。
她說:“陶器上總會留有無法避免的瑕疵。通過你感興趣的3件陶器,談談我的看法。”
“請看第一件,釉料厚度內外不均勻。我嘗試用各種辦法進行拋光,可惜釉料太硬了,效果不理想。”
“然而,正是釉料的不均勻使得這件陶器極富情趣,色彩富于層次變化。”
“接下來這只碗形狀并不圓潤。我身材瘦小,在旋盤上做這么大陶坯可不是件容易事。其實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大陶器。我喜歡做一些這種規格的陶器,這些碗可以測出我到底能做多大的陶器。制作過程中碗變得不圓潤會讓我緊張,這正是這件陶器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你會發現第三件陶器要比前兩件便宜得多。”
“這件陶器做工精美,可是我覺得有點‘太完美了’,看上去像是機器做出來的。因此價格便宜很多。”
“這把壺造型圓潤,無可挑剔,釉料遍布整個壺身,卻因此失去了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我太熟悉這種壺的做法了,所以已經不再制作這種形狀和規格的陶器了。這些壺完美無缺地擺在面前,會覺得壺的靈魂已經丟在了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