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看什么電視節目?在全球,電視收視率的桂冠當屬足球聯賽和真人秀表演,但中國中央電視臺每晚7:30的天氣預報吸引三億觀眾,堪稱世界電視節目的無冕之王……
印度
1990年7月上旬,由英雄史詩改編而成的系列連續劇《謨哈巴拉特》在印度唯一的電視頻道上播映告罄。在該劇熱播的二十個月內,每個星期日印度萬人空巷,三億觀眾守在電視前一睹為快。但今天的印度人更愛流行偶像,而不是廟里供著的英雄神靈——幾年前《印度偶像》首播時,吸引了三千萬觀眾。
現如今,一億一千萬多印度家庭擁有電視機,其中半數以上是有線電視,大約七百萬家庭擁有衛星電視接收器。最流行的節目當屬反映婆媳勾心斗角的肥皂劇。魯珀特.默多克星空電視臺因打造出眾口皆碑的肥皂劇而倍受觀眾青睞。與此同時,西方電視節目(例如《絕望主婦》等)也開始登陸印度。
美國
盡管美國觀眾可以在幾百個頻道間挑來挑去,但令人稱奇的是,他們仍然有著相同的收視習慣——對真人秀節目鐘愛有加。尼爾森媒介研究表明,美國人氣最旺的十大節目中,六個是諸如《美國偶像》、《與明星共舞》的真人秀節目。
不過,上網、看電視錄相及其他可供選擇的娛樂活動大大減少了電視觀眾數量,美國四大電視網絡收視率近年驟跌,頻繁的廣告插播使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看電視,而轉向錄影機預錄的電視節目,或看付費的無廣告電視,譬如HBO(有線電視網絡媒體公司)的節目。
美國電視節目收視率風云變幻。1983年,紅極一時的《陸軍野戰醫院》吸引了60%的美國觀眾——共將近五千萬家庭觀看。今天,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超級碗”聯賽也擁有將近五千萬的觀眾,但因為美國觀眾總數增加到了一億一千一百萬,這個數目現在只占43%。《美國偶像》作為今日收視率的佼佼者,僅吸引了17%的觀眾。
墨西哥
在墨西哥,盡管要求更多競爭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依然是私營廣播電視網“特萊維薩”集團和阿茲臺克電視臺兩分天下。約10%的觀眾收看國營的教育頻道;由于價錢高昂,有線或衛星電視少有人問津;數字節目因缺少因特網覆蓋也大受限制。
電視劇是墨西哥電視節目的中流砥柱,劇情多圍繞白皮膚的大英雄或大反派展開,其中亦不乏忠心不二的深膚色仆人。情節更為復雜曲折的電視劇也正在醞釀產生,比如2006年播映的墨西哥版《丑女貝蒂》便非常成功,收視率名列第三(僅排在一局世界足球聯賽決賽和一場名人婚禮之后)。十萬墨西哥觀眾興高采烈地收看女主角和她的白馬王子終成眷屬、比翼雙飛。
中國
世界上哪個節目擁有最多的觀眾?《流行偶像》、《老大哥》?亦或是“世界杯”決賽、奧林匹克運動會?不,這些節目都不過爾爾,真正的世界收視率桂冠應屬于中國中央電視臺7:30的天氣預報。它平均每晚吸引三億觀眾,相當于美國的總人數。
這是中央電視臺的驕人之處。就市場占有額、政治影響來說,該臺在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著毋庸置疑的控制力。不過,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國人收視習慣也有了一些有趣的變化。2005年最為風光的節目當屬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該節目模仿西方的《流行偶像》,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歡的選手。在其高峰時刻,共有兩億八千萬觀眾收看,其中八百萬觀眾投了票。
摩洛哥
對于摩洛哥人來說,《泛阿拉伯超級明星天才表演賽》即使不是2007年的登峰造極欄目,也是茶前飯后的熱門話題了,可以說該節目在摩洛哥紅得發紫。他們不僅收看其決賽,連地區性選拔賽也不肯錯過。雖然摩洛哥有兩個國營的頻道,但變革其國民收視習慣的電視節目均是國外衛星電視——譬如半島電視臺、沙特阿拉伯電視臺,甚至通過盜版盤接收的西班牙頻道。西班牙足球賽、埃及肥皂劇以及教士布道、黎巴嫩比賽表演都被列入摩洛哥人的日常節目單。充滿國王穆罕穆德六世個人秀的本國新聞也輸給了半島電視臺的新聞欄目。
立陶宛
立陶宛的一百五十萬家庭平均每戶擁有一至兩臺電視。單調的前蘇聯時期公寓樓群以及首都維爾紐斯美麗的中世紀建筑物遍布著林林總總的衛星電視接收器,有線電視也很流行,以致于觀眾的收視習慣趨于分散。除了俄羅斯頻道、斯堪的納維亞頻道,他們也收看BBC、CNN以及《探索》。各類真人秀節目、本土版《名人老大哥》及《流行偶像》都吸引了大多數觀眾的眼球。此外,在這個籃球運動盛行的國度,觀眾對任何有關扣籃的節目自然也是情有獨鐘。
尼日利亞
尼日利亞政府一定希望通過關于國家共同價值的節目教育本國每晚聚在電視機前的數千萬觀眾。但是,像其他非洲國家一樣,尼日利亞人更喜歡看足球比賽、宗教類節目以及肥皂劇——盡管側重點會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在穆斯林聚居的北部地區,地方電視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播放肥皂劇的,有關《可蘭經》的宗教類節目以及不與政府相違的教士布道是電視欄目的主要內容。而在基督教徒為主的南部,除了宗教類節目,還有反映追求美色、金錢和權力的肥皂劇,而且充斥著自吹擁有使人起死回生、一夜變富法力的傳道士。為此,政府頒布法令,禁止電視臺播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宗教欄目。尼日利亞足球國家隊的沉浮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使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度實現短暫的民族大團結。
英國
白發蒼蒼的英國人都會憶起上世紀電視節目熱播時萬人空巷的情景。加班的人急匆匆地趕回家去看《囚犯》等節目,腳步聲打破街道的沉寂…… 時光流逝,在那個只有兩個電視頻道沒有錄影機的時代,看電視是英國人共同的經歷。而今,再不會有人風風火火趕回家去看某個電視節目了——一部分觀眾已經錄下它,一部分觀眾在等待節目的DVD,還有一部分觀眾期待著在電腦或者手機上收看。收看節目途徑的多樣化導致電視的重要性相對減小,但電視仍然深深吸引著英國人——平均每人每周看23小時56分的電視。以前,好的電視節目往往使酒吧空空如也,人們都回家去看電視,而今一場球賽卻能使酒吧門庭若市,因為比賽多在非地方臺上播出,球迷只好去酒吧一飽眼福了。這也反映了新聞電視業和酒吧的關系。
法國
法國電視節目最為古怪的地方是:所有的節目都不可救藥地糟糕透頂。無聊至極的比賽、不冷不熱的紀錄片、粗淺的采訪、毫不相關的戲劇、千篇一律的警匪系列片,還有老掉牙的周六歌唱表演等等。
問題的關鍵是,電視本身不被當作一件值得興師動眾的嚴肅事情。它已是文化史的明日黃花,八十年代末前,還曾作為政府喉舌被國家所壟斷。法蘭西的有志之士都投身于電影業了。2007年法國最風光的節目無疑是總統選舉第二輪爭斗之前的大辯論,共吸引了兩千多萬觀眾。與此相比,2006年最為賣座的電視節目是意大利Vs法國“世界杯”決賽,除此以外便是一些電影。
為了保護本國的“聲像”產業,法國政府規定必須播放一定數量的本土節目。但是,這一規定并不能阻止法國電視臺引進英美電視節目。
編譯自《星期日泰晤士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