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史學方法核心是“二重證據法”:“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新材料,我輩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此二重證據法,唯在今日始得行之。”(《古史新證·總論》)臺灣歷史學家黃一農《兩頭蛇》一書,有過“e-考據時代”的提法,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或電子資源來解決文史學問題。“e-考據時代”也有它獨有的“二重證據法”,即“取網上之實物與紙上之文字互相釋證”。這種方法唯在今天的“e-時代”始得行之。
俺不懂古今中外歷史,只舉個淺顯的僅有二十年“史齡”的例子。《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五明”一條,是中國佛學院王新所寫。“五明”指古代印度學術的五種學科:聲明、工業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俺叫“五明子”,典出摩尼教,不是在吹自己精通“五明”。在解釋工業明時,王新依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列出十二種,其中第四種與書寫、計算和測量有關,即“書、標、計度、數、印”。這里的“標”字,檢核《瑜伽師地論》原文,應是“算術”的“算”。“算”為何變成了“標”呢?實在搞不懂。
二○○八年三月,俺從網上意外買到王新“五明”一文原稿,終于搞清楚“算”變“標”的秘密。原來,王新原稿上也是“算”字,但他寫的卻是“算”的異體字“”。“”和“標”外形很接近,估計就是由于這個原因,排版時就把原稿里的“”誤排成了“標”。這只是“e-考據時代”的“二重證據法”所解決的一個芝麻粒大的問題,但俺深信這個方法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解決更大的難題。只是“網上之寶物”不易得,大半得靠運氣的好壞和鈔票的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