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旅游商品作為旅游業最直接的衍生物,對整個旅游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民族地區加強旅游商品的開發具有多重現實意義。
[關鍵詞] 旅游經濟 旅游商品 民族地區
在旅游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旅游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形態的時代背景下,旅游業作為一個“無煙層、少污染、收益大、帶動性強”的朝陽產業迅速崛起。在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產業、開發旅游商品不僅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選擇,而且成為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一、民族地區加強旅游商品開發的重要性
現代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體系,主要由吃、住、行、游、購、娛六個環節構成。旅游購物在旅游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旅游產業的其它構成環節相比,旅游購物具有彈性較大和“無限花費”的特點,在旅游產品體系中可挖掘的經濟效益潛力最大。從當今世界旅游消費情況看,游客所帶現鈔中,約有60%是用來購買旅游商品的。我國地域廣闊,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極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加之各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物產,民族地區具有發展旅游商品的獨特優勢。不過,反觀目前我國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與國內外旅游業發達地區相比,旅游購物一直是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軟肋”和“短腿”,這主要與民族地區不夠重視旅游商品開發、旅游商品市場不繁榮密切相關。
民族地區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具有多重現實意義。旅游商品的開發能夠繁榮旅游購物市場、滿足游客購物需求、增加旅游業收入、推動旅游產業向縱深發展,能夠豐富地區旅游資源、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旅游的可觀可賞可品性、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能夠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農民增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提高旅游綜合效益。
二、貴州民族地區旅游商品開發現狀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49個少數民族,其中17個為世居民族,有3個民族自治州和11個民族自治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約1460多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8%。特殊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原生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形成了以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交相輝映的豐富旅游資源。貴州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一道,用勤勞、智慧創造了社會經濟財富,積沉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藝術,造就了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工藝。
貴州豐富的物種資源、民間工藝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為旅游商品的開發和市場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各民族的歌舞藝術和蠟染、刺繡、雕刻、銀飾等民間工藝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和進一步開發,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也正在逐步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旅游商品的生產加工已成為各民族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整合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加強對旅游商品開發的引導和規劃,把民族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將成為激活民族地區旅游商品市場、推動旅游業發展、文化傳承、農民致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動實踐。
目前,貴州民族地區旅游商品的開發還存在以下不足:
1.旅游商品開發滯后。地方政府和商家對旅游商品開發還不夠重視,側重對旅游景點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突出了旅游的“看”、“住”和“行”方面,而忽視了“娛”、“購”“吃”方面,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上力顯不足。由于沒有旅游商品的助推作用,旅游經濟效益增長相對緩慢,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業總收入的比重偏小。2006年,貴州省旅游商品銷售收入僅有50多億元,只占旅游業總收入的15% ,民族地區旅游商品收入還不到10%,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
2.對旅游商品開發缺乏統一規劃。許多旅游商品資源缺乏整合,對旅游商品種類、設計要求、生產規模缺乏統一指導。各地在旅游商品開發上存在各自為陣或重復開發的弊端,使旅游商品難以體現地產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盡管旅游商品種類較多,由于產品的檔次和品位不高,對旅游者缺乏足夠吸引力。
3.旅游商品生產存在自發性和盲目性。旅游商品的開發基本上是以民間自發性開發為主,大都為作坊式生產,生產技術落后,制作工藝粗糙。旅游商品生產上存在趨同現象,產品設計存在個化性不突出、包裝簡陋和不便于攜帶等問題,旅游商品缺乏“原味”和精品,難以勾起游客的購買欲望。
4.旅游商品市場不成熟,處于軟、小、散、亂的初級階段。由于規模小、資金短缺,無法引入現代生產技術和現代美術工藝人才,使旅游商品的設計和制作水平不高,難以形成主導產品和提高商品檔次,產品附加值低。政府在引導旅游商品開發方面缺乏整體發展規劃和宏觀管理,旅游商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也尚未建立,既缺乏旅游商品生產服務的科研與開發機構,也缺乏健全、完善的行業協會組織,還缺乏旅游商品專門交易場所和旅游產品集散地,特別是一些傳統工藝缺乏知識產權保護,仿冒比較嚴重。
三、對民族地區加強旅游商品開發的對策建議
在民族地區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必須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做好統籌規劃,樹立大旅游產業觀念,把旅游商品開發納入到整個旅游產品體系建設中全盤考慮。
1.提高旅游商品開發意識,拓展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空間。在貴州民族地區發展旅游商品產業,必須立足地方的物產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對旅游商品和旅游市場進行系統化的開發、研究和創新。地方政府在引導旅游產業發展上,一定要從提高旅游綜合效益的高度,去認識旅游商品開發的重要性,對旅游商品的開發進行統籌規劃,把發展旅游商品產業作為一項“富民工程”來抓,充分發揮其在壯大縣域經濟、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和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廣泛調動各方力量參加旅游商品產業的開發建設,在區域內形成“黨政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的良好格局,推動旅游商品開發向縱深發展。特別要充分調動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的創造性,充分挖掘旅游商品資源優勢,不斷拓展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空間。
2.保護好旅游商品資源,增強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旅游經濟的發展使貴州民族地區的一批民間藝人嶄露頭角、一批民間工藝品脫穎而出,民族銀飾、刺繡、蠟染、木雕、貼畫、剪紙等傳統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使那些瀕臨失傳的極具價值的民間工藝得到搶救性的開發保護,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傳承。在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經濟,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和“保護中開發”;其次要根據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資源優勢、工藝基礎和旅游市場需要,分層次、有重點地開發各類旅游商品。開發和保護好旅游商品資源,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不斷增強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3.發揮政府調控作用,為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貴州民族地區開發旅游商品和建設旅游商品市場,急需政府加強領導和宏觀調控。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對民族旅游商品資源進行系統調研和論證,制定切實可行的開發規劃和開發方案。二是完善相關政策和立法體系。政府應出臺扶持、鼓勵開發旅游商品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和吸引企業投資開發旅游商品的相關政策。對民族民間工藝品的開發加強產權保護,完善地方特色產品的商標注冊保護。三是加強政府部門的協調運轉。旅游商品開發涉及產品設計、原料供求、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等諸多渠道,需要科技、商務、民宗、文化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協調。四是建立旅游商品產業化科研機構。民族民間工藝品要上規模和檔次,需要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提高工藝設計水平,改進生產方式,豐富產品品種和樣式,增大科技含量。五是對民族民間藝人和從事旅游商品生產經營的人員進行培訓,為旅游商品的開發、經營和管理提供人才支撐。六是培育旅游商品市場。建設旅游商品創業基地和集散地,開辟旅游商品購物一條街,建立旅游商品大型賣場或綜合旅游商品交易市場,促進旅游商品流通,滿足旅客的購物需求。
4.突出民族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推動民族地區旅游商品走精品化戰略道路。旅游商品應突出民族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使之具有個性、獨特性和感染力。旅游商品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其類別要求。旅游商品可分為旅游紀念品、旅游工藝品和旅途食品三大類。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設計應突出其地方特色和紀念意義,增強它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禮品價值,使其具有觀賞性和收藏性。旅游工藝品的開發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藝術,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品鑒價值、收藏價值和裝飾價值。旅途食品的開發應突出其地方特色風味和悠久歷史。成功的旅游商品不僅能成為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傳播的手段,而且會產生極大的宣傳效應。因此,旅游商品的開發一定要走精品化戰略,切勿粗枝濫造。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不僅要遵循“新、美、實、便、藏”的原則,而且要體現少數民族的人文內涵和審美情趣,使之始終保持對民族風格的關注和體驗、對自然和人性的深切關懷。只有樹立精品意識,才能提升產品競爭力,促使民族地區旅游經濟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再勇: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經濟思考[N].貴州日報,2003-9-2
[2]干江東金艾:貴州旅游商品正在開發的金礦[N]. 貴州日報,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