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美院的學生們,利用專業優勢,在不到兩天時間內,做出了平時需要兩個月才能做出的模型——一個震前的美麗汶川
5月15日凌晨兩點多,重慶西郊長江之畔。
四川美院06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同學們,正在教室里緊張地趕制汶川震前模型。地上放了一瓶礦泉水——“只要瓶子一倒,咱們馬上往外跑”。幾分鐘前,這里剛剛發生過一次余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來,余震不斷,各種說法也滿天飛,搞得人心惶惶。盡管如此,同學們堅持——“要在兩天內把汶川震前的模型趕制出來”。
“還原汶川”的倡議,最初由戲美專業系主任王果提出,13日晚上11點,她向60名倡議:趕制一個震前的汶川模型——作為送給“汶川災區同胞最好的禮物”,倡議得到同學們的一致響應。
大家商議下,四個汶川模型被基本確定——汶川縣水磨鎮小學、汶川縣人民醫院、羌寨建筑、縣中心街道。
“這四處地方很有代表性——醫院是生命開始和結束的地方,學校是孩子們學知識的地方,羌寨代表少數民族,街道代表普通的人民。”班長盛帥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方案確定后,同學們分成四組,連夜行動。在網上找素材、核實圖片、畫設計圖、計算比例、買模型材料、搭骨架、做模型、上色、做舊。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負責小學模型的劉康睡了不到三個小時,而盛帥在教室桌子上湊和了兩個小時。
汶川縣水磨鎮小學的震前圖片搜集工作極為困難——在網上只找到有關學校正門的一張小圖,模糊不清。從圖片中的校門往里看進去,只能看到一間教室和一處樓梯。僅憑著這些線索,十位小組成員利用自己的影視模型制作知識,按比例尺對水磨鎮小學做了最大程度的原樣恢復。
他們還注意到——因為救援難度太大,直到5月16日,水磨鎮還沒有部隊進入支援,“越是這樣,我們就越要把它做好、做細。”

在做好的羌寨模型上,背靠青黑色的大山背景,房屋外墻上一串串的紅辣椒、金黃的玉米整齊懸掛,房頂上垛著十一顆南瓜,房后是最具羌寨特色的的碉樓。現實中的碉樓一般有30米高、9層,是古代羌族先民用來觀察敵情、報警、駐軍和堆放糧食的地方,上面設有炮口——羌族建筑大都是用當地的片石和粘土修砌而成,粘合緊密。
寒暑假期間,美院師生經常去汶川羌寨攝影寫生,在他們眼中,有著“西羌第一村”的羌寨有著“迷宮”一樣的美,完全無愧于“東方神秘古堡”的稱號。
這里是傳說中的大禹出生所在地,曾經是一個古樸習俗保存較好的河壩羌寨,也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族村寨。古老的風俗民情、精湛的建筑藝術、獨特的羌族刺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
整個古寨呈青黑色,有些地方甚至是黑暗的,黑到石縫里。村民們“依山而居,壘石為室”,用片石、泥土和木頭建起十余丈的羌寨。在此次震中,桃坪羌寨矗立的羌寨碉樓雖然沒有發生垮塌,但幾十米高的羌寨墻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并有石塊掉落。
兩天內,學生廖婷的手被502膠粘了不下六次,每一次都會脫一層皮,結果只能是大喊大叫卻毫無辦法,她負責制作醫院的模型。“我們學校也處于震區,晚上還下著雨,學校里很混亂,外面到處是人。我自己也很慌亂很害怕,但努力說服自己不要跟著亂,趕快把模型做完。”
5月15日晚,震前汶川的模型終于被趕制出來。此時,在離四川美院186公里遠的汶川縣,救援行動還在艱難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