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的新政
美國《時代》/11月24日
在歷史上,美國政治地圖的任何變化,都是兩種聲音相互作用的結果:要自由,還是要秩序?富蘭克林·羅斯福風格的自由主義新政,保證了民主黨幾十年連續執政的輝煌,但自20世紀60年代起走向消亡,保守主義抬頭。而奧巴馬贏得總統大選,可以被視為自由主義潮流重新歸來的象征。
奧巴馬的林肯
美國《新聞周刊》/11月24日
將奧巴馬和林肯進行比較,現在正是時候:兩人都是窮苦出身,都是華盛頓的新人,但都有應對危機的智慧。他們都是雄辯家,待人做事都同樣真誠。奧巴馬一直發誓說自己要成為一名團結全國的領袖。而和他一樣來自伊利諾伊州的亞伯拉罕·林肯,便是他最應該仿效學習的榜樣。
重構國際金融
英國《經濟學家》/11月15日
很多人認為,正在舉行中的G20峰會對全球金融危機幫助不大,但此次峰會仍然值得召開,理由有三:首先,峰會可以為建立一個更好的多邊經濟體系開一個好頭;其次,峰會各國可以采取統一行動,實現危機管理。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峰會上各國領袖們誓要“修補”國際金融體系的豪言。國際金融體系是全球資本市場和各國主權之間博弈的產物,它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天生不穩定的,需要各國的有效監管。而各國雖然歡迎國際金融所帶來的利益,但卻沒有準備好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金融監管機構,來干預各國市場,甚至全球救市。這一矛盾促成了今日的危機。所以峰會更為現實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政治上可行的舉措,來改善目前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局部問題,從而改善其運作機制,這便是G20峰會值得召開的最后一個理由。
麻生的價值觀外交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11月15日
盡管麻生首相表示愿意繼承安倍、福田政權堅持的“日中戰略互惠關系”,但他更主張兩國不該是那種“只強調友好,而太過客氣”的關系,而是能夠“切磋”。他在訪華前決定向印度提供4500億日元的政府貸款,實際上已經正式復歸他在任外相時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外交。
資本的犯罪
德國《明鏡》/11月17日
當前世界上的這場金融危機是1929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它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明鏡》對此以及對危機的嚴重性和受影響范圍作了調查和研究,認為這是金融界的“魔術師”們多年來對資本任意玩弄和投機的結果,在金融危機背后隱藏著更大、更嚴重的經濟危機。
面對危機的左翼
法國《新觀察家》/11月13日
新保守主義的革命,30年前隨著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的勝利開始,如今隨著金融危機死亡。這場危機已擴散到自由經濟的深處。羅雅爾等法國左翼的重要領軍人物,聚集在蘭斯,針對經濟增長、就業、退休、政府角色、稅收、教育、環境等議題闡述他們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