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長在的今日,登上銀山的游人們,盡情領略懷古之妙趣時,必然會高吟嘆賞清人楊棨的蒜山詩寫得真好吧!
“水繞蒼山固護來,當時盤踞實雄才。
周郎計策清宵定,曹氏樓船白晝灰。”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的《算山》詩。據說,蒜山之所以又稱算山,就是因為當年周瑜曾與諸葛亮議拒曹操,謀算于此,因而得名。如果外地到鎮江的人在暢游金、焦、北固之后,尚有點余暇,想登一登蒜山抒發懷古之幽情,無疑是一件賞心樂事。但是蒜山在哪里呢?
如果您去問本地人,很有可能會把你指向沿江馬路的盡西頭,那里有一座高十公尺左右的石磧。問題又來了,難道說這座“石芒峭立,不可攀登”(清人沈德潛語)似乎已被遺忘的小山頭,就是當年周瑜和諸葛亮“盤踞”的“蒼山”嗎?觀光者感到大惑不解了。事實上疑點并不僅此,史料還提供了此山的幾個歷史掌故:
東晉顏延之有詩《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謝莊有詩《侍宴蒜山》;東晉末,孫恩率農民起義水上軍十數萬突擊京口,曾與后為宋武帝的本地人晉將劉裕大戰于蒜山下;唐田神功曾以“步騎萬余,陳于蒜山”,鎮壓劉展之叛;唐徐敬業起兵于揚州討武則天,兵敗,“攜妻子奔潤州,潛蒜山下”;宋蘇東坡詩:“蒜山幸有閑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其詩前有序云:“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屬金山,故作此詩與金山長老。”
據這些史料:蒜山可宴游,可陳兵,可大戰,可潛藏,可卜居,這座山頭是不小的。怎能會是這片“上岸”年代還不太久、晉唐時代尚應危立于江中、今見于江濱的小石磧?
古之蒜山究竟在哪里?過去也有不少人關注過。明代林魁曾專作有《蒜山考》。不過此公考證功夫很不到家,那么一座“寬廣可容萬人”的蒜山,到了他的筆下,竟會“不知何年淪入于江也”(林魁《蒜山考》)。還要算清人沈德潛對蒜山的考證肯下點功夫,他因“屢過京口不得所謂蒜山者”,于是去訪問當地人,當地人指“江濱石磧”為蒜山,他不信。翻閱地方志,也是這樣說,他還是不信。最后他登上銀山,并在附近作了探問,終于弄清 “古有蒜山,無銀山,地與金山相望,土人易以今名……而蒜山之名移之江濱石磧矣,今人所稱蓋兩失者也”(沈德潛《游蒜山記》)。
事情終于弄明白了,古之蒜山,實際上就是明、清年代的銀山,今坐落于鎮江市內銀山門之西、小碼頭街之南,從伯先公園內最易攀登到頂的那座高大、雄巍的銀臺山。民間俗呼為云臺山。現時新的地方名勝古跡介紹書上說:“云臺山。古名蒜山,以出山蒜著名。”古籍記載蒜山“山多澤蒜,因以為名”之說,倒也還名實相符。根據筆者多次實地考察,此種山上至今仍多的野蒜,株微細,似韭葉,根部如蒜,獨頭,可食用。
春光長在的今日,登上銀山的游人們,盡情領略懷古之妙趣時,必然會高吟嘆賞清人楊棨的蒜山詩寫得真好吧!詩中有句云:
“江流不涌青山去,蒜嶺峨峨入云霧。
漁郎拾得舊刀槍,猶說當年駐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