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時節,我走進了向往已久的阿里山。
阿里山的高山茶令人回味。從高雄經高速轉向阿里山的公路,隨著地勢的上升,一壟壟綠油油的茶樹,在云霧環繞中呈現;忽兒又霧開云散,一派清新開朗的高山茶園景象,空氣中只有果樹花草淡淡飄香。“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隨著一曲優美動聽的高山族民歌聲,我們被邀請到一家茶葉店,觀看一位笑容可掬的女士嫻熟的茶道表演,茶壺中不同品種的茶葉,讓我們一道道地品味,然后是介紹推銷茶葉,先報標準價,再優惠價。這種和大陸完全一樣同根同源的茶文化,讓我感到異常親切。我雖生活在茶葉之鄉但仍選購了兩盒“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的舊火車站發入深省。到達阿里山嶺出現一條彎彎的高山森林鐵路線。這里是(舊)沼平火車站的所在地。已看不到多少建筑,鐵道柵欄旁“聽看等”標牌十分醒目;一列老式火車頭還停留在站內。當年日本人建火車站應是與這里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有關?!鞍⒗锷介w大飯店”就在車站附近。原是日本人于1918年所建的一幢二層木制樓房,經上世紀末兩次改建、擴建,現已成為一個能接待250人左右的功能齊全的酒店樓群。這座大飯店還是整個“阿里山游樂區”內唯一的一家鄉辦公營企業。距車站不遠的地方,還豎立著一根鋼索柱。日軍占領時期(1896——1945年),從阿里山中盜伐的大量紅檜木等珍貴木材,通過這條鋼索運到山下,運回國內。現在這孤單的鋼索柱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見證著當時一個貧弱的中國,在《馬關條約》后割讓臺灣的屈辱歷史,也見證著侵略者掠奪的本性。歷史的風云曾在這里翻滾,更多的已成過眼煙云?,F在我們已經走上了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
阿里山的紅檜樹令人贊嘆。踏著青石鋪成的起伏山道,走向阿里山深處,各種闊葉、針葉樹遮天蔽日。特別是高聳挺拔的紅檜樹引入注目。它以其堅強剛直的軀干,千百年悠久的歷史和粗獷的外表內細膩光潔的質地,在森林中展示著迷人的風采。前面驚訝地出現了一汪如鏡的水面——“姐妹潭”。就在這靜靜的潭水畔,一棵古紅檜的樹樁上,生長著兩棵相依為伴、婀娜多姿的紅檜樹,人稱“姐妹樹”,令人稱奇。繼續前行,一棵高約30米左右的巨大紅檜樹傲然屹立在你的面前。粗壯的樹身10多人才能合圍起來,樹齡已有2300多年,樹身四周圍著欄桿。我久久仰望著這株被稱為“神木”的紅檜樹,肅然起敬,它經歷了多少風雨雷電,卻依然枝繁葉茂、堅毅挺立、傲視蒼穹!再往前,見到的是一組連在,一起被稱為“三代木”的紅檜樹。第一代碩大的樹根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隨著風雨的侵蝕,延伸的樹根像一座2米多高的拱形木橋隆起在地面。其根部居然生長著一棵數百年樹齡的紅檜木,這是第二代木,而在這棵紅檜延伸的根部還生長著一棵百年以上樹齡的第三代紅檜。很多游客在此留影。因為他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自然界植物生存發展的艱難歷程,還包含著一種人格化了的生生不息的傳統理念和不懼艱難困苦的頑強意志,奮發向上的精神。
夜宿阿里山下的里埔鎮。街道上各種廣告招牌的霓虹燈閃爍,飯店餐飲酒吧燈紅酒綠,鱗次櫛比的商家店鋪人來人住。人民幣實際已通用無阻,與臺幣的比價為1:4。歌舞廳、夜總會有節奏的音樂聲透過玻璃門窗在街道上蕩漾,網吧里也與大陸一樣坐滿了聚精會神的年輕人。身穿三點式服裝的“檳榔西施”滿面春風、溫文爾雅地在窗口兜售檳榔。一粒入口頓感喉嚨微熱、微麻卻又清涼舒暢。高山下的小鎮居然十分繁華。隨著陣陣鈴響,鎮環衛車定點、定時緩緩駛過街道,收集居民一包包生活垃圾,幾乎看不到警察,一切秩序井然。我走進一家商店,和店主人談起來,她告訴我已兩次到過大陸,“到過北京上海還有周家莊(周莊),感覺蠻好的”。我告訴她是從第三地來臺灣的,她說:“要能直飛就好了。”
路燈柔和的燈光灑在回賓館的路上,椰子、檳榔樹婀娜的身影,靜靜地婷立在夜色中。山風吹過,送來陣陣水果的清香。我想歷史的邏輯會證明:潮流是不可抗拒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意愿終究是要實現的。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更多的大陸民眾會更加便捷輕松地飽覽阿里山的美妙風光,飽覽祖國寶島的美妙風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