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區的人們因家園被毀、親人離散而陷入恐懼、驚慌、無助、悲傷、焦慮、失望中時,這三名廣電女性,在都江堰、安縣、什邡、綿陽、綿竹等地,在心理危機干預的特殊戰場,傳遞了一份跨越千里的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特大地震災害,降臨在汶川為中心的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從那一刻起,“我們都是汶川人”的強大聲浪,穿山越水,響徹中國。13萬子弟兵、20多萬名志愿者、14萬名醫療衛生人員,投入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接力。
在奔向災區的志愿者中,有鎮江廣電的三名女性,她們是,鎮江電臺的時葒,鎮江電視臺的李娟芬和張藝。當災區的人們因家園被毀、親人離散而陷入恐懼、驚慌、無助、悲傷、焦慮、失望中時,這三名廣電女性,在都江堰、安縣、什邡、綿陽、綿竹等地,在心理危機干預的特殊戰場,傳遞了一份跨越千里的愛。
“江蘇的阿姨,你別走!”
時葒,鎮江電臺經濟頻率副總監,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她在三名廣電志愿者中第一個進入災區。在中國心理網征集心理干預志愿者時,報名應征,從5月19日至28日,先后在成都、什邡、都江堰從事心理危機干預。僅在都江堰雙流安置點駐扎就達4天。期間,她寫下了近萬字的“災區日記”。當她即將離開安置點踏上歸途時,一位叫曾沙嵐的9歲小女孩,依依不舍地對她說出了請求:“江蘇的阿姨,你別走。”時葒已記不清,這是自己十天來第幾次流下了動情的淚水。
時葒是踏著一路余震進入災區的。在南京機場,因飛赴災區的航行架次密集,她坐在機上等了六個小時才終于啟程,這初出發的漫長等待,使得時葒和她的伙伴們提前感受到奔赴震區的高度緊張;到成都住宿的第一天,一場半夜突至的余震,將時葒從床上震翻在地;在前往什邡、都江堰的路上,令人震驚的畫面反復出現在了時葒的眼前。
“太震驚了。”時葒在她的“災區日記”中說:“進入災區,倒塌的房屋,被砸扁的車輛,掛在半空的招牌,斷裂的樓板,散落的家具、衣物——志愿者穿行在廢墟叢中。”而最觸目驚心的還不只是廢墟,而是守望著廢墟的那一張張驚恐的臉、一雙雙焦慮的眼、一行行傷心的淚,他們一個個陷入沉默之中。他們,急需心理干預,急需心理上的支撐。
小梁,23歲,四川大學學生,趕回家鄉都江堰,參與新建小學倒塌教學樓的傷員搶救工作,他和家長們一起,用血肉之手,挖出一具又一具殘缺的身體,小梁忽然什么也記不起來了,他只知道救人救人再救人,他的選擇性遺忘已極其嚴重。
一位姓陳的出租車司機,妻子是都江堰新建小學六年級的老師,她在最后一刻緊緊摟住了四個孩子,但是依然沒有能挽回孩子的生命,火化的時候沒有辦法把她和孩子們分開。現在,陳司機全天候不顧疲倦地運送災區群眾和志愿者,用極度的消耗來沖淡心靈的創傷。他的心愿是,女兒將來學建筑,能夠建震不倒的房子。時葒見到他的時候,他已整整48小時沒有睡過覺,默默地流淚。
面對著這些心靈受到創傷的人們,時葒知道,自己必須從震驚中鎮定下來,用傾聽、用安慰、用溝通來撫慰他們,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和無助,消除悲傷和焦慮。因此,時葒所在的團隊到達都江堰后,決定駐扎下來,給予較長時期的心理干預。她們分成了十個工作小組,挨帳篷走訪群眾,發放心理調試宣傳單,從最簡單的問候開始,從最微小的細節入手,一步步走入受訪者的內心。時葒說,那些天她講的最多一句話是:“你好,我能與你聊聊嗎?”
看到這些幾千里外趕來的好心人擠帳篷、睡地鋪,白天耐酷暑,夜晚忍風寒,把自帶的很寶貴的口罩、藥品也送給自己,受訪者們流著淚水開始傾訴,憂郁的心結漸漸打開,與志愿者成了相依相助的朋友。有對夫婦硬是把家里的臘肉拿出來往時葒的碗里裝,有個叫索朗卓瑪的藏族女孩取出一盒藏地檀香王要送給時葒,9歲的曾莎嵐小姑娘,看到志愿者總是最后才去食堂吃飯,硬拉著江蘇的阿姨早點去。看著在心理干預下漸漸平靜而康復的人們,時葒和同行們欣慰地笑了,這樣的寬慰,猶如安置點久雨的天氣中終于閃現的陽光,照亮了志愿者們疲憊而憂慮的心。
“媽媽,我為你自豪!”
“媽媽,我為你自豪!”這句話是李娟芬的兒子在電話里深情地對媽媽說的,這時,李娟芬和同組的張藝正處在一個驚險的時刻。當時,她們的團隊剛剛進入綿陽,正值唐家山堰塞湖有重大險情,綿陽市民已撤出三分之一。但是,她們卻在朝著人們行走的相反方向而進入綿陽。來自親人的鼓勵,使她們身處險境而充滿信心,那天,聽到兒子的鼓勵,平和的李娟芬眼里盈滿了淚水。她說:感同身受,我們聽到親人的聲音會如此激動,可想而知,災區的群眾失去親人會有多么悲傷!
李娟芬原是解放軍359醫院護士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轉業到電視臺剛滿三個月,得到中華心理教育網、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團省委聯合組織“志愿者網上征募活動”的消息,第一時間報名應征。她在電視臺外聯中心的同事張藝知道后,請示臺領導批準而加入李娟芬所在的團隊,自此,從5月23日至6月3日,這對鎮江廣電的“姐妹花組合”,共同參加了十天的心理志愿者行動,綿陽、安縣、德陽、綿竹都留下了她們奔波的身影。
李娟芬至今還牽掛著一名僅僅留有手機號碼的創傷者,那次心理援助的經過還常常浮現在眼前。在一處山坡上,一名女子守著帳篷舍不得走,她的父親和丈夫返回堰塞湖下游的老家去了,目的是救回那里的一頭牛,此后再也沒有聯絡上,此時堰塞湖的險情傳播得很快,沿路的山體會因余震而出現新的險情,她在信息封閉的情況下處于絕望之中。李娟芬前去陪伴她,引導她直面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勸解她暫時離開險區投靠親友,并記下了她的電話號碼,要她定時打開手機,接收可能收到的好信息。當晚,李娟芬把“堰塞湖正在疏導、暫無險情”的信息發送了給她。第二天,當李娟芬再去尋找時,女子已離開帳篷。她找到家人了嗎?李娟芬心頭留下了一道解不開的結。李娟芬說:這是一次沒有做完的心理疏導,至今不能忘懷。
“姐妹花組合”每天的工作方式分工明確、嚴格有序:上午和下午,李娟芬在安置點陪伴受到心理創傷者,張藝作專題采訪;中午和晚上,李娟芬與其他心理師作“自我療傷”式的交流,張藝作跟蹤錄像;更晚的時候,她們一起將白天拍攝的素材整理成視頻發回電視臺。在十天的時間里,她們共發回了七篇新聞報道,采集了八個多小時的紀錄片素材。她們不僅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專業的心理干預,更把災區現場的信息及時地報道給家鄉人民,使鎮江與四川災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放心,我們還會回來的!”
志愿者駐災區的工作周期一般是十天。當三名志愿者將要踏上歸程的時候,她們發現:即將見到鎮江親人的喜悅,卻敵不過對重癥患者的牽掛之情,她們的心變得越發沉重,默默地收拾行李,默默地整理重癥對象的心理記錄準備交接,默默地收好重癥者的聯絡方式,再把所有的餅干、八寶粥、礦泉水以及家鄉同事囑托轉交的捐款全部地捐出去,以此減卻心靈的重負。最后,面對依依不舍的心理創傷者,說出那句久藏心底的沉重而堅定的承諾:放心,我們還會來的。
在時葒的筆記本上,有一串串電話號碼和電話主人的名字,每一個號碼都連接著一個創傷的故事;在李娟芬和張藝的視頻鏡頭里,有一個個面對鏡頭的無助哭泣的臉,每一張臉都來自令人唏噓的災難之家;對于他們,當時葒、李娟芬、張藝,說出“放心,我們會回來的”時,心底里其實有一份深深的憂慮、濃濃的不舍,但是最終,她們還是忍住淚水說出來了,說得那么信心滿懷,說得那么底氣十足。因為,她們的背后,站立著一個始終給以支持的家庭、一個團隊和一座城市;因為,她們的面前,站立著的是堅強自救、艱苦重建的災區政府和群眾;因為,她們的眼前,站立著的是仍堅定執著地奔赴災區的志愿者隊伍,傳遞著延續不斷的愛心。
來自家庭、團隊和家鄉城市的支持,伴她們度過災區的十天。離開災區的時候,廣電總臺領導告訴她們,城市廣場舉辦的賑災義演已獲得數十萬元捐款投放災區,全市對口支援災區的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她所牽掛的那些仍需長期跟蹤的創傷者,將得到來自古城鎮江、來自鎮江廣電總臺、來自更多有志于志愿者事業的人們無私的援助;
災區堅強自救、艱苦重建精神的鼓舞,伴著她們度過災區的十天。離開災區的時候,時葒所在的安置點已建好了食堂,食品不再需要從別處運送,搭起了一排洗漱臺,建好了浴室,食堂里還擺上了電視,臨走的那天晚上,還與災區群眾看了一場電影。62歲的陳代芳老人很堅定地說:只要人平安,再從頭來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現在,廣電的三名志愿者回到了鎮江,回到了工作的崗位,她們說:看到街頭平靜行走的人們,看到城市生氣勃勃的景象,對于生活的珍惜和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災區的十天,成為她們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經歷,值得終生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