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異化現象,本文分析了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育方式和師生關系的四個方面異化,通過多方向開設選修課、增進和諧師生關系和構建人文校園文化等途徑,努力加強人文教育,實現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調發展,從而消除高等職業教育的異化,促進職業教育和諧發展。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異化 工具理性 人文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它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蓬勃于90年代末期。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高職學院如雨后春筍先后建立起來,高職在校學生數迅猛增多。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主要力量。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但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其培養目標的確立明顯功利化,專業課程設置片面化,導致高等職業教育中異化現象的產生。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異化現象做深刻的哲學思考對其長足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
“何為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對這一問題作了回答。《大學》中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柏拉圖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理想國”所需要的哲學家和軍人。亞里斯多德認為教育是對人的美德教育。盧梭認為教育是培養絕對平等、自由、善良的人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教育應該服務于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惟一途徑。概括而言,教育應堅持個人本位、社會本位兩種價值的統一;教育是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歸宿點,以德育、智育、體育為內容,以促進個人價值向社會價值轉變為直接目的的一種社會性活動。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必須靠教育實現,因而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和諧發展為本。
根據《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相關規定,我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應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部分。本文所討論的“高等職業教育”概念限定在學歷教育范圍內。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異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詳細的闡述了勞動異化的理論,具體包括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本身的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及人的異化。“異化”即產生于主體的他物卻成為了排異或凌駕于主體之上的主宰物,二者形成了一種非正常的顛倒關系。隨著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對科技人才的需要與現代工具理性的蔓延,高等職業教育忽視“人本身”存在,缺乏人文關懷,存在以下的異化的現象。
1.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異化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物質文明的發展、就業的壓力的增大,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把教育客體工具化,只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計算機、英語等級的通過率成為了核定教學成果的主要指標。盡管職業教育對就業壓力的緩減有所貢獻,但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導致了學生人格的扭曲、發展的片面及心理問題嚴重等社會問題。2007年的教育藍皮書顯示:近五年全國自殺的學生高達281人,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問題學生占其主要比例。
2.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異化
高等職業教育關注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強調具體的職業技能培訓,主要以“操作條件反應”在教育中的應用,課程設置主要是學科式或準學科式的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主要以專業為導向,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本位傳授知識。這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教育客體“同一化”的基礎上,具有集中教授理論專業課的特點,無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視野開闊。這種教學模式抽象的把學生作為理性的“工具人”,影響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在異化教育目標的指導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具體課程內容表現為重技術專業課,輕人文課程的特點。有部分高校除了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沒有其他的人文課程。從出勤率、授課效果考核,這樣課程的質量也是很低的。這種片面的單一的課程設置導致了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低下,集中表現在思想政治素質低、歷史文化知識缺乏。“根據一個針對2064名高職學生的調查顯示,24.8%的學生不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57.5%的學生不知道我國普通話的來源;74.5%的學生不能回答世界存在的政體類型。”此外,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課程只關注“工具理性”,對“人”本身忽視的后果之一。
3.高等職業教育教育方式的異化
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的主張,反對模式單一的教育。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倡啟發式的教育。他們強調平等的師生互動,崇尚理性的懷疑精神。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單一的知識灌輸成為了主要的教育方式。學生被認為是接受專業技術知識的容器,學生僅僅是老師工作的對象而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僅僅是知識傳播的話筒。這樣活生生的、個性豐富的“人”經過簡單的物化后導致了上課是對于學生無異于聊無生趣的符號傳輸,是一種負擔。這種教育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教育,如同雅斯貝爾斯言:“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的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4.高等職業教育師生關系的異化
當今高校師生關系逐漸淡薄,從古代的從師如從父的恩重如山到現在的老師和學生連姓名都說不全的轉變是高等教育的缺失。高職院校的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與溝通是普遍現象。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生源質量較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同時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處于尚未定型的時期,這樣的特點也使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溝通欲望。如果教師僅僅把自己的責任定位在傳授知識,缺乏互動和交流,這樣不僅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且可能會導致學生人格不健全的后果。
三、加強人文教育,倡導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異化現象的回歸,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在努力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確立和踐行,加強人文教育,對糾正高等職業教育的異化現象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1.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人文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成功的實踐必須堅持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貫徹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思想。高等職業教育的異化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忽視了以人文精神的為核心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它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陶怡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目的,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的集合體。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雙管齊下,才能實現學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和諧,進而促進社會生命的發展。
2.多方向開設選修課為人文教育實施提供廣闊的平臺
多方向開設選修課這一途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性教育強,專業課程成為其主體,只有充分利用選修課這一平臺發揮學生個性特長、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對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學生分類,分析各類學生的特點,多方向開設內容豐富的選修課程。同時鼓勵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大班授課與小班授課,課堂講授與實地學習相結合。要努力創新選修課的考核方法,真正為學生提供一個寓教于樂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平臺。
3.構建平等人文的良好師生關系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師生的一種互動行為。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躍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心智健康發展和學業提高具有很大的益處。糾正學生在教師心目中工作對象的錯誤定位,樹立學生本位思想,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嚴格的“師生關系型”向“良師益友型”轉變。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傾向、興趣愛好,培養教師與學生交往中的親和力,實現師生關系的健康發展。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人文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校園文化是一個校園的“軟件”,是校風、校貌、校史的集合體。任何一所知名高校都有自己的優秀、豐富的校園文化。單純的有教學樓、學生、教師及教學設備組成的物質整體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大學校園。高校團委、學生會、及社團等積極推進的第二課堂是加強時代性、德育性、民族性教育,建設人文校園的主渠道。提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提高起人文內容的含量,開展意義深刻、形式多樣的活動,重視每次活動的精神獎勵,使人文精神通過活動潛移默化的內化于學生的心中。此外,隨著上網成為當代學生生活方式之一,加強人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也是不可忽視的。努力建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主動占領網絡這一陣地,對建設和諧高等職業教育同樣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戰國]曾參子思:大學[N].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二版:8,23
[2]王金星:關于《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報告[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73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N].工人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