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放牧養雞,空氣新鮮,污染少,成活率高,生長快,成本低,肉質好,味道鮮美,深受遠近顧客歡迎,產品供不應求,效益高。飼養山地雞是農家致富的好門路。但是,山地雞如果飼養管理不善,容易發生病害,防治不及時,會使雞大批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下面介紹山地雞常見病的診斷及防治方法:
一、雞傳染性囊病 雞傳染性囊病又稱腔上囊病,是一種病毒病。癥狀:食料突然猛增,渴欲增加;活躍性異常,喜歡飛動;有部分雛雞不停地用嘴啄自己的肛門,繼后突然發病,食欲驟減或廢絕,兩腳無力,精神較差,兩翅下垂,羽毛松亂,失去光澤,頭頸下垂,拉黃白色稀糞,隨著病情的惡化而出現震顫,脫水衰弱,多呈急性感染,自然發病率可達80%~100%,死亡率可達30%~50%,感染發病第二天開始死亡,2~4天達高峰。防治方法:搞好環境衛生,做好防寒保暖,加強飼養管理。適時接種疫苗,初免5~7天滴鼻或口服,二免12~14天肌注或口服。最理想是在22~24天再肌注免疫一次,可收到滿意預防效果。若疫情出現,應立即每只一次肌注高免蛋黃液1~3毫升。另外,對發生本病的雞群要加強護理和預防并發癥。取患病康復雞采血用生理鹽水稀釋8~10倍后,每只病雞注射1毫升,也可收到一定療效。
二、雞新城疫 雞新城疫是雞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敗血癥的癥候并伴隨下痢。呼吸困難和神經癥狀。剖檢常以消化道黏膜出血壞死性變化為主。癥狀自然感染,其潛伏期一般為3~5天,臨診表現多種多樣,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但常見的為急性型,體溫43~44℃,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渴欲增加,不愿走動,羽毛松亂,頭下垂、嗜睡、翅膀和尾下垂,冠和肉髯發紫,呼吸困難,流涎,后期有的病雞出現神經癥狀,拉白色稀糞。治療:目前本病尚無理想的藥物治療。如發生本病,即緊急接種雞瘟1系疫苗(已發病雞群可加2~3倍量接種),或肌注高免蛋黃液,可收到一定的療效。
三、禽流感 禽流感過去稱“雞瘟”,是禽流感A型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鳥的一種傳染病。在微生物病原分離中,依其抗原特征不同分為A、B、C三型。B、C兩型僅見于人類。A型癥狀:患病雞頭部明顯腫脹,流鼻水,打噴嚏,羅音,冠與肉髯紫色,臉腫脹,眼發紅流淚,產蛋率下降,精神不振,縮頸松毛搖頭,兩腳無力,呼吸困難,渴欲增加,食欲減少或廢絕,拉黃白色稀糞,病重者因呼吸困難虛脫而死亡。防制措施:本病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及生物制品防治。防制在于執行嚴格的防疫制度,加強飼養管理,對禽場、禽舍定期消毒,切斷傳染途徑,對確診的病禽,采取堅決果斷措施,徹底干凈處理病禽,消滅傳染源,對外來種苗要進行嚴格檢疫,把好檢疫關。目前,只能進行預防,沒有好的藥物治療,經常使用菌炎清、癱痢靈、敵菌王等藥物混入料中飼喂,預防流感發生,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和食欲,促進其生長發育,效果顯著。
四、雞傳染性腦脊髓炎 雞的腦脊髓炎也叫流行性震顫,是侵害小雞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一般雛雞才有明顯的癥狀,據有關資料報道其傳播方式為橫向感染,是通過被病雞污染的飼料、場地、飲水或所排帶毒的糞便而發生感染,故往往是地方性感染流行。防治方法:對于本病目前尚沒有較理想的藥物,一般來說要進行病雞隔離和搞好衛生管理,按目前有關資料報道,用病毒靈、病毒克星分別拌料、飲水有一定的療效。
五、雞馬立克氏病 雞馬立克氏病是一種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其病原體屬于皰疹病毒群的乃亞群病毒。癥狀:根據病癥發生的部位和臨診癥狀,本病可分四種類型,即神經型(古典型)、內臟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膚型,但有時也會混合發生。防制措施:本病目前尚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防制措施:建立無病種雞群,實行自繁自養,嚴密隔離,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消毒,保證飼養水平的相對穩定;做好預防接種疫苗,凡孵房必須在孵出雛24小時內接種疫苗,在接種馬立克氏疫苗時,切莫加入抗生素,否則會降低疫苗效價,雛雞接種疫苗要經14天才能產生免疫效價,故不宜過早讓雛雞接觸病雞污染的場地與雞群,另外根據有關資料證明,在出殼24小時內初免的基礎上,經10~12天再進行第二次免疫,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六、雞痘 雞痘是雞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屬于雞痘病毒,主要是通過創傷和黏膜及蚊蟲等傳染,它主要是作用于雞的無毛處,如冠、肉髯、口腔及喉部等。患病雞形成痘疹結痂。癥狀:雞痘的潛伏期為4~10天,在雞的無毛處尤其是雞冠、肉髯、眼瞼和嘴角,亦可出現在泄殖腔周圍,翼下腹部及腿部等處出現小結節,很快增大如綠豆大小的痘疹。診斷:雞痘的診斷比較簡單,根據病雞的冠、肉髯和其他無毛部分的痘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的假膜可作出診斷。防制與治療:對該病的防制,關鍵是搞好衛生管理,滅蚊除蟲,加強飼養管理,可靠的辦法是接種雞痘疫苗(約25~30天采取刺種法接種)。對該病目前主要是采用病毒靈粉拌料,每天2次,連用3~5天;或用瘟毒克飲水,用碘甘油或氯霉素涂擦患部,可收到較好的療效。(廣東 陳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