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城市病的批判已經夠多,我們一直嗜病成癮。城市的建筑與規劃、環境與交通硬傷累累,我們仍對大城市趨之若鶩甘之如飴,哪怕為此支付高昂成本。
選擇在大城市生活,就意味著叛變——叛變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叛變輕松悠閑的生活節奏,叛變低風險、低污染、低物價的生活環境,叛變健康,叛變睡眠。唯一沒有叛變的是欲望本身,它被打扮成理想、前途、上進心和生活品質。
沒問題,在大城市生活是人人擁有的權利。只要你能承擔以下30項成本,你在大城市怎么都行:
呼吸成本:你在大城市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重金屬和病毒,它們來自工廠排污、機動車尾氣、建筑粉塵、大霧、灰霾、香煙、空調以及數百萬人的體味。之后,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阻肺和肺癌并不便宜。鐘南山說:“50歲以上的廣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亞健康成本:亞健康是窮忙族的忠實伴侶,北京人、上海人、廣東人的亞健康率分別是75.31%、73.49%、73.41%,領先全國。亞健康狀態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大城市的白領在這種非病狀態下全日無休地工作,直到心力交瘁。因為不是病,醫保卡也幫不上忙。
俯臥撐成本:晨練場上只見老人和學生,上班族在健身房運動,辦年卡,請私人教練,一周一次或兩次,直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放棄。周末大家都去租球場,參加瑜伽班。許多人忘了上下樓也可以步行、家里地板上也可以做俯臥撐。
人身意外成本:這些行為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幾率,在大城市遠高于中小城市:擠壓踩踏,高空拋物,建筑事故,高空墜入,偏僻處搶劫,交通意外,鬧市行兇……
焦慮成本:焦慮變成了都市人的原罪,“成功教”的信徒都很焦慮:不看報不上網有資訊焦慮,休假有落伍焦慮,單身有婚姻焦慮,結婚有婚變焦慮,買房有降價焦慮,工作有升職焦慮,跳槽有待遇焦慮,懷孕有性別焦慮,育子有擇校焦慮,中年有轉型焦慮——沒一步是省心的。
心情低落成本:憤怒、傷心、抑郁、無聊、孤獨、無力感,這些負面情緒被上司看見,會質疑你態度不端正影響工作;自己來消化,則需要購物、傾訴、社交、暴食、背包旅行等多種費錢費時的行為配合。
傾訴成本:在深夜你去哪里找一只沒有睡覺的耳朵?既想心理宣泄,又不想暴露隱私,很難。于是花錢看心理醫生。想省錢的人,就找報紙副刊版編輯,免費貢獻一個爛故事。
抗干擾成本:無論工作還是休閑,最缺的是大段完整的時間,所有正在做的事情都可能被另一件事、另一個人或無數短信與電話打斷。MSN選擇“脫機”,QQ選擇“隱身”,手機選擇“轉秘書臺”,免于干擾又不想錯過機會。
擇偶成本:在擇偶這件事上,突然每種職業人都覺得自己圈子太窄、交際太少。人人眼高手低挑三揀四,其實基本也就朋友聚會或介紹、網戀、辦公室、婚介和艷遇這5大異性源。若干次不靠譜的戀愛和100次相親之后,你會選擇一直單身或做個爛人。
感情穩定成本:大城市的戀愛率和離婚率高,與速食愛情和陌生人社會的倫理淡薄有關。人心更加自私,并不交付給對方,只是寄存,隨時想抓住新的機會。異性誘惑那么多,出軌門檻那么低,你不知道為感情和婚姻付出多少才夠安全。
無效工作成本:比稿、斃稿、一遍遍地修改提案與工作進度表、頭腦風暴陷入僵局、合同中止、會議取消、客戶發飚、領導改主意……終點又回到起點,一份工作造成N份工作量,播下龍種生下跳蚤。
加班成本:加班最恐怖的不是占用私人時間,而是把在私人時間工作變成了一種日常的工作方式。把女的當男的用、把男的當畜牲用,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提倡加班不提倡加班費,這也是大城市的一種清明上河圖。
有效閱讀成本:登機前買一堆雜志,根本不愿帶下飛機;泡兩小時的網,沒找到一條有用的資訊。手機上網,手機看電視,只是娛樂;讀一打暢銷書和管理書籍,腦子還是不夠用,反而納悶競爭對手是怎么充電的。
充電成本:職場充電完全不是讀書的概念了:讀MBA結交人脈,參加會展結交行業資源,接受心靈培訓重塑自我,參加另類聚會收集信息資源,購買數據庫分析客戶資源……其中的時間成本已經不能用錢衡量了。
出人頭地成本:出一本書就能名列《縣志》,開輛寶馬就能全城矚目,這在大城市絕不可能。優秀的人、愛秀的人、有故事的人、有背景的人、創業的人、敢脫的人、會操作和炒作的人多的是,憑什么你暴名暴利?你可以努力成為白領骨干精英,一舉成名卻是勉強不來的。
被騙成本:“我那個賬號不能用了,請直接把錢匯到這個農行卡****戶名:張進”——騙子的技術過不了你這關,但仍然有改善。防不勝防的地方在于,不是陌生人騙你,而是機器騙你、系統騙你、朋友、同學和熟人騙你,甚至你的私人資料被多次倒賣引人來騙你。
排隊成本:在建設銀行的兩個小時里,問候了柜臺小姐她媽1000次并刮她耳光100次(在心里)之后,終于輪到你了。買票、埋單、等車、上車、等經濟適用房、辦通行證都得排隊,你簡直懷疑你們縣里所有村子的人都換上T恤和連衣裙進城了。
數綿羊成本:“每次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孤獨的我總是睡不著,我懷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有壓力,睡不著。中國的5億睡眠不良者,3億以上在城市。深圳出了名的節奏快,夜生活也豐富,400萬人被失眠困擾。
時髦成本:在小城市,一月有一套新衣服就可以領先同事和朋友;在大城市,你要比著銅版紙雜志上的品牌和時裝季上的新款來,既要高級又要見個性。光是衣服已不夠,還有包包、配飾、發型、手表、鞋履、化妝品、香水、文身、流行語和讀物,一樣都不能落伍。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白和瘦。
吃肉成本:豬八戒比唐僧貴的時代,盒飯是窮人的福音。物質豐富的大城市全面突顯CPI漲幅,基尼指數只升不降,方便面也賣得最好。各類商品的打折季長過一年四季,名牌折扣店、折扣書店、家樂福和宜家廣受歡迎,漲工資和降低個稅起征點都是好消息。
依山傍水成本:停在一座山上的成本,比爬上一座山的成本,貴萬倍;看著一條污染的河流的價錢,相當于治理這條河流的價錢——這就是大城市的房地產。豪宅以山水作景,模擬田園自然風,卻又要市區位置、歐美品質,這就不是都市普通工薪階層指望得上的了。
噪音成本:高架路、餐館、舞廳、KTV、建筑施工、道路維修、汽車保養場、冷卻塔、老年人晨練的音響、空調。城市功能越復雜多元,噪音越多。
城中村成本:找工作和租房,是在城市安身立命的第一步;跟房東打交道和跟老板打交道一樣重要,租房成本最低的當屬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森林中的無主之地和罪惡之都,又是贏得大城市生存空間的喘息之地和訓練所。離開家鄉和單位投奔大城市的城市精英,在租房和城中村的經歷中既煎熬又成長。
停車成本:滯后的城市規劃和加速的私人汽車消費,令停車難上升為大城市不宜居的重要指數。停車成本比物業管理成本更高,后者能用錢解決,而前者有價碼無車位,令私人汽車像是超生人口,令私人交通的使用變成一種災難。
堵車成本:每月上下班的擁堵成本,北京人達到375元,其次是廣州人273.8元,上海人228.2元,成都人92.6元,西安人69.4元。這種計算不完整,還沒把因堵車引發的通勤總成本和路怒癥考慮進去。生命堵在路上的感覺糟極了,可它是大城市人的常態。
候機成本:提前到機場、提前辦理登機手續、提前安檢、提前候機,都不保證換來準點登機。經濟艙乘客和公務艙乘客一視同仁,在機場這座孤島上滯留并且經常得不到真實準確的飛機晚點原因解釋,只得享受無聊和高價餐。大城市的機場總是偏遠,它藏身鄉間又為另外的城市而生,相對本城它是一種虛情假意的旅行。
返鄉成本:家鄉是大城市的心靈后花園,返鄉就變得特別擁擠、累贅和辛苦。車票和機票再漲也要買,工作再忙也要放下,人再多也要擠,只要大雪不封路、火車不停運、機場和高速公路不關閉。所以返鄉既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成本,也是對大城市的暫時性逃離和解脫。
散步成本:時間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人們的普遍心態是追求陜和享受忙,視效率為機會,每一步都有目的,要么工作賺錢要么找節目玩,散步是不可能的。
養寵物成本: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孤獨的人需要它,有小孩的家庭也愛它,前提是:繳納更多的政府部門費用、忍受更多的公共場合禁忌、付出更昂貴的寵物醫院治療費、向鄰居道歉。
梭羅式生活成本:李銀河說:“安靜,平靜,凈化,寧靜,純潔,簡樸,純真,歡樂。這就是梭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如果我想使自己的生活幸福和快樂,就應當保持這樣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我追求的生活。”很遺憾,這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唯一負擔不起的生活成本。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打算這么干的話,他們寧愿并且只能像梭羅一樣,生活在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