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漢代已有人稱孔子為“素王”,意思是說孔子有王者之德,無王者之位。換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無冕之王。清代統治者封給他—個稱號:“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讀書人的最高頭銜……
“圣化”
孔子從一介布衣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歷程。
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圣人嗎?為什么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圣人的資質,所以他多才多藝。這里子貢把孔子贊美成“天縱之將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圣人”。
100多年后,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古代圣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過程中,大史學家司馬遷推波助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說:自帝王至學者,如果要探討以六經(注:即《詩》《書》《禮》《樂》《易》《春秋》6部經典)為核心的知識學問,皆以孔子的觀點作為是非標準。援此而論,司馬遷就認定孔子是最偉大的圣人(至圣)了。
“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開始。
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復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欲望與理想(多欲、淫志)。
《列子·湯問》編造了一個故事: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辯論早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哪個離我們近?雙方從形狀、溫度出發各執一詞,究竟誰對誰錯,孔子不能判斷,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也?’”(意即:誰說你很聰明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有相當的難度,兩千多年后天文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嗎?按照宋儒朱熹的說法:圣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這個事情怎能不知呢?但是無所不知的圣人對小孩的疑問也不能回答,這不能不說是—種巧妙的諷刺。
“正統化”
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來,孔子的形象就逐漸趨于正統化。
原先對孔子的形象無論是“圣化”還是“矮化”,都是一種民間行為。現在董仲舒借助國家機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強行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
董仲舒極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書,認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王,小得之則霸”。《春秋》一書具有“大一統”的觀點,包含了國家政治版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統一。因此,統治者掌握了《春秋》一書的思想本質,就可以稱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稱霸天下。
稍后,劉向指出:“有國家者,不可以不學《春秋》。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春秋》,國之鑒也。”明確指出《春秋》是統治者必修的教科書。這樣看來,孔子到了漢代,在國家政治思想領域已樹立了合法正統的形象,其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鏡子,孔子本人則是王者之師。
“神化”
孔子在漢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學者董仲舒等人獨尊而“正統化”之外,還受到另一批公羊學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援神契》等一些書籍中,從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為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精心編造的“神化”: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從一定意義上說,“神化”是對“正統化”的加碼,是為了樹立孔子更大的權威,把孔子從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古微書》中的一則神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魯國有個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后來在海上遇到孔子。孔子給他一條手杖,“令閉目乘之歸”。于是,此人像哈利·波特似的騎在手杖上飛回魯國,并向魯王轉告孔子的告誡:不久有外敵入侵,應趁早高筑城墻。后來齊國軍隊兵臨城下,但無功而返。
“僵化”
經過1000多年的流傳,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漸漸被理學家所“僵化”。
首先,宋代皇帝進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會氛圍,宋太祖趙匡胤多次去國子監主持盛大的祭孔儀式,宋真宗趙恒親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為“至圣文宣王”。有了統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導,理學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維護天理、極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孔子曾經提倡“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指人們應該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勵人們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動,甚至還贊賞這樣的生活態度:暮春三月,穿著春裝,集合幾位友人去郊外休閑,在河中游游泳,在高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吟唱著詩歌歸來。
然而,理學家舍此不論,—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個干巴巴只會以天理滅人欲的政治說教者。應該說,孔子這種被“僵化”的形象對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維新化”
晚清康有為搞“戊戌變法”,他需要發掘古代思想資源作為變法的理論支撐。
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把孔子塑造為維新運動的祖師,認為“六經”是孔子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堯、舜的言論而親自寫成的作品。
這些言論無疑是康有為的“夫子自道”。康有為想要變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對的是一大幫清王朝舊制度的維護者,他只能抬出一個經過改造后的“維新化”的孔子形象與之抗衡。
康有為在《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序》中說,孔子思想的本質是要不斷改革,不斷維新,否則怎么能跟隨時代—起“進化”呢?康有為在這里再次強化了孔子與時俱進的色彩,塑造了一個“維新化”的孔子形象。
“丑化”
晚清以來,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嚴重扭曲,或被無情抨擊。
太平天國洪秀全率領農民起義,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階層,對于所謂“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無好感,《太平天日》一書編造了新的神話:天父上帝審判孔子,命天使捆綁及鞭撻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準他下凡。
太平軍所到之處,大肆焚燒孔廟,搗毀孔子像。宣布《四書》《五經》為“妖書”,凡一切妖書,如有膽敢念誦教習者,一概皆斬。太平軍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持懷疑態度。洪秀全創立上帝教,對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這是孔子因政見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后來,袁世凱登上民國總統之位,定孔教為國教,提倡尊孔讀經。章太炎寫《訂孔》—文,指出儒學是“中國的禍本”,孔子最大的污點是使人不脫富貴利祿的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號召青年:“以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塞絕與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在“打倒孔家店”的年代,孔子的忠、孝觀點被認為是維護宗法專制制度的洪水猛獸。這些批判在當時看來不無道理,但情緒化、夸張化的言論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嚴重“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