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進口反傾銷的實施,對進口反傾銷的特點及產生的經濟效應分析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問題。中國的進口反傾銷措施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保護手段,但同時也開始更多的考慮到公共利益問題,體現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與世界規則的不斷融合。中國運用世貿規則維護產業安全及本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權益能力大大增強。
關鍵詞:進口反傾銷;公共利益;規避效應
中圖分類號:F752.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68-02
我國自1997年制定反傾銷法案以來,對外反傾銷立案數量的逐步增多,表明加入WTO后受國外進口產品沖擊,中國運用世貿規則維護產業安全及本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權益能力大大增強。
一、我國對外反傾銷的特點
1.起訴數量在增加
自1997年12月第一起反傾銷訴訟以來截至2005年3月間,共提起了對涉及35種產品、112個國家的案件的調查,從2002年起,中國成為了反傾銷案件的第三大最頻繁提起國,僅在印度和美國之后。截至2007年3月初,我國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7起,其中已經結案的42起,另有5起案件正在調查中。
2.行業的集中程度
進口反傾銷案件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學、鋼鐵等行業。輕工業1起,農產品1起,醫藥工業1起,紡織工業3起,冶金業4起,造紙業5起,化學工業33起,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救濟網)我國反傾銷案件中化工產品相對集中屬正常現象,與全球范圍內反傾銷案件分布特征相同。根據WTO統計,從2001年至2003年底,全球反傾銷案件總數為866起,其中化工、塑料和橡膠行業的反傾銷案件就有336起,占全部反傾銷案件總數的39.8%。
3.國家的集中程度
從1997年至2007年3月的49起反傾銷調查案件中,日本涉案最多,高達30起,約占61%;韓國排名第二,共29起,占59%;第三位是美國,涉案22起,占45%。臺灣12起,俄羅斯9起,歐盟8起,印度7起,新加坡5起,德國4起,荷蘭、印度尼西亞各3起,法國、英國、泰國各2起,馬來西亞、比利時、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加拿大、墨西哥、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伊朗、南非、芬蘭、沙特阿拉伯各1起。從中國反傾銷涉及的國別和地區看,工業發達國家占首位,其中,日本涉案次數高居榜首,這主要與中日兩國貿易相對地位和產業結構有關。此外兩國地域鄰近,雙方貿易往來便利,且中國市場亞洲市場份額較大,為日本產品主要銷售地,因而中日兩國貿易頻繁。
4.勝負比例的變化
反傾銷的立案調查通常是出于保護本國相關產業不受損害的初衷而進行的,然而盡管具有地利、人和,但是勝算比例卻遠比想象的要小,在已經結案的42起案件中,肯定性裁決34起,無損害裁決4起,傾銷幅度可忽略不計1起,當事人撤訴終止調查3起。而按照有關的統計,勝方為雙方和對方的比例更高為11起之多(統計截至2005年3月)再加上終止調查和傾銷幅度忽略不計的情況,更是達到了15起。而且中國對外國傾銷者所實施的平均處罰要比絕大多數國家都低得多。如中國的平均反傾銷稅率為31.1%,而最高的國家阿根廷達到了84.8%,澳大利亞為59.3%,美國為47.6%,因此似乎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并沒有像所想象的那樣達到對本國相關產業的完全保護。
5.政府和相關利益主體角色的變化
中國政府的職能分工越來越接近WTO的要求,一旦官方受理案件,會開始調查是否存在傾銷、傾銷是否造成了申請方所提出的損害,這兩個問題是由不同的機構來完成的。對外貿易司下的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調查傾銷,而國家經貿委產業損害調查局調查有關損害的主張。政府角色已經從倡導者轉變為仲裁者(甘思德)。此外,有關利益主體的角色也在加強,一些同業公會組織建立了跟蹤價格、本國和外國企業的市場份額的監控體系,被指控傾銷的外國公司和他們的代表也按制度規定參與案件處理過程,進口商品的下游用戶和消費者利益也更多的考慮進來。
6.審查程序有所改變
在早期的案件中,兩個組織在調查中省略了很多環節,且不對他們的裁決提供充分的解釋。而目前的審查程序更加符合WTO規則,公平貿易局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調查和舉行有相關當事人參加的聽證會來決定傾銷是否出現。產業損害調查局則依據有關當事人提交的書面材料、進行聽證以及非正式會議等來決定傾銷是否損害到本國產業。如果兩個機構都能證實申請方的主張,就會公布一個初裁的傾銷稅。然后,通過允許申請方和應訴方詳細闡述各自的立場,進一步地收集信息后,再做出終裁。現在的聽證會雙方有了更多的機會來表述自身的立場,公平貿易局也更多的使用來自應訴方的價格信息和辯護,傾銷裁決也由原來的只是給出一些結論到包括如何計算傾銷差價的詳細裁決,調查員也越來越遵守時間規定,包括提出申請和做出是否受理案件決定之間的時間以及調查本身花費的時間等。從立案到終裁的時間在不斷縮短,2006年的馬鈴薯淀粉案是第二起在12個月做出肯定性終裁的案件,這表明隨著審查程序的日益規范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結案的效率在不斷的提高。
二、經濟效應分析
(一)對貿易的影響
1.對貿易量的影響
反傾銷對貿易量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1)進口反傾銷調查前的貿易額快速增長階段。這一階段表現為進口的數量和金額激增而單價下降。(2)進口反傾銷初步裁定和最終裁定時期的貿易額下降階段。這一階段的表現正好與第一階段相反,進口的數量和金額下降而單價有所回升。此外,第二階段時間的長短對進口的影響很大。(3)征收反傾銷關稅以后的恢復調整階段。一般情況下表現為進口的數量和金額回升。
2.貿易的轉移效應
指在征稅過程中,貿易轉移至第三國的現象。而這其中又以貿易的規避效應為主。貿易的規避效應主要是指在進口反傾銷裁定期間以及征收反傾銷稅后征稅國與被征稅國該商品貿易量被第三國所代替,但其原因主要為被征稅國產品繞道進入。如在我國第一例新聞紙進口反傾銷案中,在對韓國、加拿大和美國征收反傾銷稅后,從2001年至今,韓國幾乎沒有對我國出口新聞紙,但是其在菲律賓的合資企業對華出口增長幅度較大,俄羅斯、日本、瑞典、挪威和芬蘭等第三國替代了加拿大、美國在中國新聞紙的市場份額。①
(二)對產業的影響
1.對國內的相關產業
反傾銷作為一種通過征收差價稅平抑進口產品與本國相關產品價格的措施,對本國的相關產業起到直接的保護作用,相關產業是進口反傾銷的最大收益者,反傾銷稅的征收有利于提高本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和獲得發展機會。以化纖行業為例,2000年立案以前,受國外傾銷產品沖擊,中國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兩個產業出現全面虧損,連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化纖企業——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也虧損2.4億元人民幣,2001年立案進行反對外商投資的影響傾銷以后,價格回升了30%~40%,接近正常水平;2001年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和242萬噸,比上年增長25.0%和24.1%;2002年產量分別達到449萬噸和282萬噸,比上年增長12.6%和15.6%。可見,反傾銷有效遏制了被調查產品的傾銷,穩定了國內市場的價格水平和銷售渠道,有效保護了我國產業。(鮑曉華,2004)
2.對下游產業
由于我國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大部分是屬于中間品,所以對以該產品作為中間投入品的下游產業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加大投入成本。例如自2003年8月我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鄰苯二酚產品終裁征收反傾銷稅以來,國內鄰苯二酚貨源一直短缺,價格一路飛漲。反傾銷立案調查前,鄰苯二酚產品的進口價格平均在211萬元/噸左右,而采取反傾銷措施后國產鄰苯二酚價格已翻番至4萬元/噸,加之歐盟停止向我國出口鄰苯二酚產品,使得以鄰苯二酚產品為原料的呋喃酚等下游產品生產廠家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宋雅楠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表明:上游產品的反傾銷稅率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②,下游的國內生產將下降大約14.35%。
(三)對外商投資的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對外反傾銷調查與外商直接投資的關聯途徑至少有三種:一是外國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規避反傾銷壁壘;二是外國企業通過一定方式主動尋求特定的反傾銷保護水平,而直接投資成為達成這個目標的直接或間接手段,同時也可受益于所達成的特定的反傾銷保護水平;三是反傾銷措施以及涉案產品部門的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波紋效應”引發非涉案產品部門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動。以發起對外反傾銷調查最頻繁的化學工業來講,與每起對外反傾銷調查相關聯的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平均約為5.5億美元,以此規模計算,在2000—2005年間,與化學工業對外反傾銷調查相關的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約占該時期全部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額的4%。
(四)對消費者的影響
對本國消費者而言,征收進口反傾銷稅主要是會減少本國的消費者剩余,使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才可以獲得商品,不利于本國消費者。從我國的實踐來看,從執行程序到稅率制定均開始考慮到了公共利益。包括進行相關利益者的聽證時加入了下游產業與消費者利益,此外,即使肯定性裁決后所征收的反傾銷稅比較也可以看出稅率往往是較低的。
三、結論
進口反傾銷在我國的運用具有不斷演進的特點,無論是體現在數量還是其他各方面上。數量上的不斷增多表明更多的企業與行業協會有了求助于世貿組織所允許的這種保護手段的意識和行動;而勝負比例的變化以及更多公共利益被考慮進來則表明中國的反傾銷對行業的保護作用在不斷的弱化,有關部門在審查程序中開始更多的考慮到相關利益主體,這種變化也反映在終裁后的反傾銷稅率上;而在審查程序上的不斷規范與審查效率上的提高,則體現了有關部門角色的轉變與對世貿組織相關原則熟悉程度的提高,政府開始由最初的倡導者轉變為仲裁者,將更有利于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 鮑曉華.中國實施反傾銷措施的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縱橫,2004,(1):9-11.
[2] 李明晶.中國進口反傾銷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06,(6):10-14.
[3] 陳昌洪.我國進口反傾銷應對之策研究[J].經濟特區,2005,(5):18-20.
[4] 宋雅楠.中國反傾銷調查對下游產業的關聯影響[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14-15.
[5] 于永達,曹寧,金標.試論反傾銷中的公共利益原則[J].商業時代,2006,(31):20-23.
[6] 任榮明,候興政.國際商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0-50.
[7] 盛洪,陳憲.WTO與中國經濟的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56.
[8] 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EB/OL]. www.cacs.gov.cn.
[9] 北京市環中律師事務所[EB/OL]. www.huanzhonglaw.com.
[責任編輯安世友]
①我國首例進口反傾銷措施的經濟效果評估——《國際商報》。
②中國反傾銷調查對下游產業的關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