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國家,遼闊的海域,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為眾多水生野生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繁衍的自然條件。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目前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物種數量不斷增加。中華鱘、白豚、胭脂魚、大鯢這些物種都是世界珍稀動物資源,更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科研和文化價值,因此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意義深遠。
1998年,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簡稱中心)在海淀區四季青鄉廖公莊掛牌成立。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保護工作,將中心建成全國唯一的對外展示交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窗口,2003年4月,中心遷址到延慶縣大榆樹鎮西杏園,2800m2的水生野生動物博物館于2008年5月30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針對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現狀,中心主要進行以下方面的工作:把查抄和社會捐贈的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進行救治、馴養、繁育,放生一定數量的健康動物;引進國內外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進行專項研究的同時成為對外展示我國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窗口;將中心建成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的科普教育基地;為保證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積極與國內外相關組織、院校開展合作,接受國內外團體和個人的捐贈。
目前,中心建有馴養池24000m2,馴養車間1920m2。救治馴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20000尾、大鯢6000余尾。水生野生動物博物館主要展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附錄二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展示有中華鱘、娃娃魚、玳瑁、斑海豹、各種龜類等30余種活體及白豚、鸚鵡螺、珊瑚、鯨魚類等標本400余種,2000余件。設有摸摸魚、踩踏板等互動科普設施,多功能廳能容納百余人,可開展科普知識專題講座、會議和播放水生野生動物3D專題片。水生野生動物博物館融知識性、互動性、趣味性為一體,是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與瀕危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治及專題講座的重要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到目前為止,中心共接待國內外參觀者及中小學生53000人,通過對外展示、科普宣傳教育,提高了廣大市民和中小學生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意識。
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是農業部和北京市政府批準建立的、全國唯一的一家從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治、繁育及科普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中心坐落于八達嶺高速與延慶縣城的連接線海川路旁,占地面積238畝。先后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2008年被列為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
記者手記: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救治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工作。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就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和諧生態環境,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內容;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程度正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環境保護意識及文明水準的重要標志。讓我們共同努力創建人與水生野生動物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中華鱘: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于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
白鱀豚:水中熊貓
白鱀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白鱀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鱀豚。2007年8月8日宣告白豚功能性滅絕。中心水生野生動物博物館展示有白鱀豚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