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江市主城區西北側,西津渡街口,長江路南側,有一座小石山,高五丈余,名蒜山,實際上是古蒜山(今云臺山)的北端。小石山前,有一座玲瓏剔透,精致小巧的游園,叫蒜山游園。園東側的一泓池水邊,立著一尊山東雪花石雕塑的京江才女杜十娘的塑像,亭亭玉立,頗為動人。說到杜秋娘,這里面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清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的最后一首詩,名叫《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詩句富含人生哲理,久傳不衰,至今還常為人吟誦和援用。詩的作者相傳是杜秋娘。
杜秋娘生于唐代中后期,原是潤州(今江蘇鎮江)人。雖出身微賤,卻獨稟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占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會寫詩填詞作曲,作為歌妓曾風靡江南一帶。15歲時,艷名被潤州刺史鎮海節度使李锜風聞,設法以重金買到府中充任歌舞姬。人小心高的杜秋娘,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聲情并茂演唱給李锜聽,頓時,李锜對杜秋娘大為欣賞,當時就決定把她收為侍妾。
這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8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據的形勢,因而采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權利。身為節度使的李锜大為不滿,舉兵反叛,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姬。有心的杜秋娘趁著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再一次賣力表演了“金縷衣”。唐憲宗李純這時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唐憲宗寵愛,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建議,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而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足見杜秋娘在唐憲宗心中的地位。
不料,唐元和十五年(820)新春剛過,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于中和殿內,但因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無人膽敢追究其事。24歲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
此時,進宮12年的杜秋娘,在宮廷中頗有聲望,唐穆宗治國還經常聽取她的意見。后來杜秋娘被派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負責皇子的教養,杜秋娘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心傾注到李湊身上。
長慶四年(824),滿30歲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嗚呼,才15歲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歷,但敬宗繼位不足3年,寶歷二年(826)臘月冬寒,17歲的唐敬宗又被弒于內室。緊接著,樞密使王守澄等,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宮,成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宦官手中。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著李家皇帝一個個被宦官所弒,又一個個在宦官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調教下,漳王李湊養成一副有膽識的個性,并立志要作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眼看時機即將成熟,杜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無奈宦官的耳目眾多,雖然杜秋娘的計劃十分隱密,仍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沒有什么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理,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回到了生她養她的潤州。
杜秋娘被逐,回歸故里,當時的詩人杜牧和時任潤州刺史的李德裕前去探望。此時,杜秋娘“窮且老”,杜牧探望之后便作了一首《杜秋娘》,從“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到“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寒夜一匹素,夜借鄰人機”,生動地敘述了杜秋娘當時悲慘的生活狀況。作為父母官的李德裕,除當時贈了些碎銀外,對杜秋娘的晚年困境常惦在心,多次規勸杜秋娘到南郊觀音庵帶發修行,杜秋娘欣然前往,潛心修行,知道杜秋娘遭遇的鄉親也紛紛解囊,使杜秋娘的晚年生活大為改善。
為了紀念這位多才多藝、命運坎坷的鎮江才女,2004年10月修建蒜山游園時,市人大、市政協的領導、專家建議在小蒜山腳下修建杜秋娘的塑像。著名雕塑家朱慶棠女士為杜秋娘設計了兩尊小型立體草稿,一尊為16歲左右的純真少女,一尊為成熟的中年婦女形象,衣著唐朝時的服裝,形象栩栩如生,后幾經修改,取長補短,審定為現在的造型。后又請山東萊州市漢威雕塑藝術中心制作,他們精選了一塊高2米、質地晶瑩雪白的山東雪花白石,在朱慶棠女士的精心指導下,精雕細琢,成功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再現了京江女杜秋娘美貌多藝的純真形象。為了襯托景觀,建設者又在塑像的南側建起一座四方亭,飛檐翹角,亭的北面圓柱上掛有一副楹聯,是曾任鎮江市人大副主任劉承老先生所作:“唐室無辜遺才女,京江千載念斯人。”以表達鎮江人民對杜秋娘的懷念。
京江女塑像和京江亭是蒜山游園的點睛之筆,那兒每天徜徉著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歷史打在蒜山腳下的烙印深刻而醒目,池畔的柳條、曲欄、苔痕似乎都暗結著濃重的歷史滄桑。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可以看到,杜秋娘清澈無邪的黑瞳里,透著對生活的向往,對命運的挑戰。你會遙想當年,徘徊吟詠,情不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