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統計數據,計算出沈陽市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指數,并通過構建時間序列模型,對沈陽市產業結構效益及變動趨勢進行分析,揭示了沈陽市三次產業間發展不協調,總體產業結構效益不高,最后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產業結構效益 比較勞動生產率 差異指數
區域經濟學創始人伊薩德認為,任何區域要得到順利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個部門組合合理、規模比較協調的產業結構。[1]沈陽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城市,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帶動遼寧乃至東北振興的重要增長極。
一、指標設定與數據說明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產業結構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同在此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即:
(1)
Bi為i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Ci為產值比重,Li表示勞動力比重,i(i =1,2,3)表示各個產業。結構效益高的產業結構應該是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接近于1。[2]
進一步可以構建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指數S,來反應某區域的總體產業結構效益。即:
(2)
S為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指數,該值越小,說明該區域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越接近于1,其總體產業結構效益也越高。[3]
本文數據通過查閱《沈陽統計年鑒》獲得,主要包括沈陽市1978-2006年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從業人數等。
二、沈陽市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及趨勢分析
1.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根據上述公式,分別計算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見圖-1。
圖-1 沈陽市歷年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圖
改革開放之初,產值增加導致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短暫上升,而經過五年的波動,開始表現為下降趨勢,其值一直低于1,最高的1984年也只達到了0.7,說明第一產業的結構效益還較低,主要由于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滯留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從1978年逐漸趨于1,但1997年以后又遠離1,表明第二產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作用較小。第三產業一直高于1,以1991年為拐點呈現倒U型特征,主要是由于1991年以前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產值結構僅占到30%左右,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其后,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吸納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而使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趨近于1。
總體來講,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指數在1984年以后逐年上升,表明了沈陽市產業結構的整體效益在逐年下降。
2.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趨勢預測。根據沈陽市歷年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建立時間序列模型對未來做出預測。利用SPSS進行曲線估計,解讀多種函數模型的分析結果,在F檢驗、t檢驗都能通過的前提下,最佳模型為R2值最大的三次方曲線模型。即:
;其中,為比較勞動生產率或差異指數的預測值,t為時間序號,t=1,2,3,4……,a,b,c,d為待定參數。將 SPSS 統計分析結果代入得出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趨勢方程,參數見表-1:
表-1 沈陽市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預測模型參數表
通過對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回歸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其中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的判定系數R2分別為0.818,0.964,0.723,0.649,說明擬合優度較高,并且基本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說明方差和變量的顯著性都很好。
利用上述各趨勢方程分別對2007-2010年沈陽市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進行預測,可以得到結果見表-2。
表-2 2007-2010年沈陽市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及差異指數預測值
2007-2010年沈陽市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將逐漸提高,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還需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條件;第二產業呈進一步上升趨勢,說明其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將繼續下降,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但由于其生產率水平不高,比較勞動生產率將低于1。從總體來看,比較勞動生產率差異指數將呈現下降趨勢,產業結構效益將趨于優化,但幅度較慢,預計到2010年仍將高于0.5。
三、結論及建議
沈陽市三次產業間相對地位不協調,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過高,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弱,第三產業現有部門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將達到飽和。因此,農業需要與科技進步相結合,加快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快速流出;第二產業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應發展與科技進步相關、附加價值高的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業,創造新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促使沈陽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協調,優化產業結構效益,在此基礎上,加強產業的技術創新核技術協作能力,進而實現產業高度化。
參考文獻:
Isard W,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