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效應提高產業經濟效率和產業競爭力,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高新企業進行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合理的集群模式是關鍵之一。文章探討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的選擇思路,以期為高新技術產業選擇合理的集群模式提供依據。
[關鍵詞] 高新技術產業 產業集群 模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效應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然而,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復制國外成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通常難以發揮應有的集群效應,結果造成其經濟效率喪失和產業競爭力低下。因此,選擇合理的產業集群模式并利用其優勢效應來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特性分析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集群模式從不同角度分析差異很大,本文選取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三類主導集群模式和一類輔助集群模式,對其特點及適用性加以分析研究,從而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1.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主導集群模式
(1)基于供應鏈整合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于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于:①在眾多企業和服務體系構成的集群中有一個大型企業構成集群的核心,帶動周圍的其他企業的發展;②核心企業憑借自身雄厚的技術支持和強大的品牌優勢,掌握著整個系統的運轉,并給周邊企業以指導; ③整個集群的運作以核心企業的生產流程為主線;周邊的其他企業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產品的銷售等等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和服務;④眾多小企業能夠提供比集群外企業更低運費、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產品,降低了整個集群的生產成本,提升了整體的競爭力水平。
這種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通常要重視相關產業網絡體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緊密結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每個高新技術企業群圍繞一二個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建設、配套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并且針對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業配套能力弱的現狀,可以以大中型科技企業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這種企業分解的模式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業數,增強企業的根植性和競爭力。企業之間通過分工與協作可以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與信息共享。然而,該模式下的主導企業由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品牌效應會使群內中小企業在合作中缺乏主動性,由于中小企業在技術、產品等方面對主導企業產生依賴性,也會造成其技術和產品過度專業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2)基于價值鏈裂變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于價值鏈裂變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于:(1)集群中企業的規模小,雇員的人數很少,企業大都屬于專業類型企業,彼此之間多為互補性聯系;(2)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較強,任何一個環節的波動都會對整個集群產生影響;(3)企業間長期合作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很高,減少了機會主義的產生;(4)集群的競爭方面表現為優化內部分工協作效率基礎上的整體實力的競爭。
這種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常適合于資本規模較小,生產高度專業化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集群,其主要的競爭力來源于各自的專業化分工和敏捷制造的協作優勢,該模式下的集群內企業通常集中力量于某個行業的某個細分市場,而不是將力量均勻地投入整個行業和整個市場,從而形成成本集中或差異化集中。因此,從企業內部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將內部價值鏈進行分解,不同的企業均勻分布到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并根據價值鏈原本具有的高關聯性,進行緊密協作的分工。然而該模式下的集群通常會受到其規模小,研發能力不足等局限。由于集群內部企業缺少產業關聯性,不易形成良好的分工與協作,使得研發和交易成本都很高,產品市場競爭優勢不強。集群內企業如果不能熟練的實行專業化分工協作,當其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會因成本高、性能差難以獲得顧客的認可。
(3)基于技術的模仿擴散式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基于技術的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主要特點在于:①集群主要是由幾個中小企業進行核心運營,并且多為同一領域相關型企業,技術特點類似。②集群中的競爭一方面表現為核心企業之間的競爭,即選擇外圍合作企業(如供貨商、服務機構等)和爭取顧客,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同類產品的配套企業間的競爭,即外圍企業競爭對自己企業發展更有利的核心企業。③由于技術的外溢性,先進的技術很快就會得到廣泛的應用,所以該集群的競爭力優勢主要來源于群內企業較短的創新周期。
這種模式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首先由少數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資源,通過企業資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導技術方面處于控制地位,在新技術的持有上具有較強的壁壘。但是該模式下集群的技術外溢性會增加機會主義產生的可能性,吸引一些投機的企業入群,不利于集群的發展。并且集群內技術的共享往往通過非正式的途徑,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創新的周期,也促使了一些不正當競爭現象的產生。
2.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輔助集群模式:基于“產學研”協作的集群模式
“產學研”的協作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區別于一般產業集群的特征。根據對世界上226個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調查,依托大學和研究機構創建的集群區達83.6%。在科技創新體系中,大學作為知識、技術人才的主要供應者,直接參與了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企業對大學及其研究機構提出技術需求、提供科研經費,使得大學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明顯增強。目前我國很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高等院校并未建立這種合作互動的機制。有些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幾乎沒有聯系,僅僅依靠自行研制,或者國外引進技術,但國外尖端的技術通常又不適合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現階段的發展,使得對其消化吸收能力比較低,浪費資金的同時也不利于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為此,我們在明晰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的同時更要加強群內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實現“產學研”的互補、互相促進的良性、持續的發展。
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模式選擇研究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更多的是正處在集群形成的初級階段,并未形成真正的“集群”,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競爭力的同時也大大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自身的發展。本文針對主導集群模式和輔助集群模式分別探討集群模式的選擇。
1.主導集群模式的選擇
(1)企業規模角度下集群模式的選擇。一個區域內企業的規??煞譃榇笮汀⒅行秃托⌒腿N,大型企業的實力雄厚、制度完善、生產部門齊全。中小型企業受其資金和規模的影響通常從事某一產業的某一領域的生產和服務。在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的初期,群內企業的結構對其發展階段模式的選擇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初期群內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大型企業和眾多中小企業構成,則這類集群適合向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發展,根據其核心技術的特點,也有可能向技術模仿擴散式集群模式發展;若初期群內由眾多中小企業構成則應側重于發展基于價值鏈裂變和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
(2)企業聯系方式角度下集群模式的選擇。集群內企業的聯系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兩種。縱向聯系下的集群內企業同屬于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彼此存在著生產過程的投入產出聯系,產業鏈是維系各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每個企業都在產業鏈上占據合適的位置,形成一種合理的分工和協作的狀態。橫向聯系下的集群內企業有著較強的橫向的專業化分工,群內企業實力接近,各個企業的作用和特點類似于一個綜合性大型企業內各個部門的作用和特點。這些企業通常從事某一主導產業,在這一產業內的技術、服務、生產、銷售等方面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
縱向聯系的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性使它更傾向于發展基于供應鏈整合下的集群模式,而橫向聯系的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則傾向于發展基于價值鏈裂變下的集群模式。如果這兩種聯系下的企業具備核心技術水平高、創新周期等技術特點,也可向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發展。
(3)不同產業區域下集群模式的選擇。我國的產業區域大體上可以分為傳統產業區和新興產業區兩大部分。傳統產業區大多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是由國家通過中央計劃經濟的力量,迅速轉移和調配資源,在計劃區域內重點扶持迅速形成大規模實力雄厚的產業區,如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以能源、機械制造為核心的眾多產業區就是典型的例子。新興的產業區指的是改革開放以后以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和眾多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產業區,這些地區大多是在市場經濟的調控下通過外商投資和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所形成的。如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是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以電子信息業為主導的產業區。
傳統產業區的企業通常規模龐大,資本雄厚。在這些企業周圍適合發展基于供應鏈整合模式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高新技術產業的活力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區的企業通常有規模小、專業化程度高,以及技術先進等特點,在這些區域內適宜發展基于價值鏈裂變下的集群模式和基于技術模仿擴散式的集群模式。
(4)企業周邊資源分布狀況下集群模式的選擇。企業周邊地區的資源大體上包括勞動力儲備狀況、自然資源分布、資金環境、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服務體系等等。這些因素對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中對集群模式的形成有較大影響的是勞動力儲備狀況和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兩種。對于勞動力儲備優良的地區我們稱之為勞動力密集型地區,勞動力密集型又分為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和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地區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經濟開發區,以及高校周邊地區,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地區則多集中在人口多、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區域。自然資源的分布通常決定著企業用于生產的資料供給狀況,自然稟賦地區多集中在用于生產的原材料產地周邊地區,如鋼鐵業周邊地區分布著豐富的煤資源和礦石資源,紡織業周邊地區分布的產棉基地等等。
技術型勞動力密集型地區通常有較強的創新活力和區域內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相對頻繁,這類地區內的企業群適合發展基于價值鏈裂變和技術模仿擴散下的集群模式。對于生產型勞動力密集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有著豐富的原材料供給和生產勞動力儲備,這類地區內企業群適合向供應鏈整合的集群模式發展。
2.輔助集群模式的選擇
“產學研”聯合機制是高技術產業集群的建立和企業能夠持續進行創新與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的精髓在于建立產學研之間的互動模式,促使大學、科研機構與以科學和高技術為基礎的高新區內的高技術產業一同成長、相互促進。因此,對于各種模式主導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來說發展“產學研”合作的輔助模式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 對某一地區或某一產業集群的發展來說,其集群模式并不是絕對單一的,通常是多種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區別在于多種模式對集群發展好壞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在選擇某一地區或某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時,除了要強調適合其發展的主導模式外,還要考慮其他模式對該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郝宇陳芳: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組織模式探析【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6):69-71
[2]張少杰徐穎楊雪: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在功能效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3):51-58
[3]曹彩杰藏良運:產業集群理論及其效應研究【J】. 商業經濟,2005(6):99-100
[4]朱英明:產業集聚論【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