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闡述偏離份額法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運用SSM分析法(即偏離份額法)對新疆巴州產業結構與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SSM分析法 產業結構 競爭力
一、前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全州行政面積為482665平方千米,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治州。巴州地處南北疆的交通要道,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如今巴州己經形成較完善的產業體系,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己由1980年的47.47:31.54:20.99,調整到2006年的13.7:69.3:17.0。本文以SSM分析法為工具,對巴州產業結構變化與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為新疆巴州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二、偏離份額分析原理與模型
1.基本原理
SSM分析法,又稱偏離—份額法(Shift—share Method,簡稱SSM法)是評價產業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影響的基本方法之一,該方法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由E·S·鄧恩和A·M·胡佛在應用中作了進一步發展,現已成為國際學術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區域發展差距變動決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路:將被研究區域與標準區域(通常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省)的增長進行對比,認為區域經濟增長與3個因素有關:地區份額因素、產業結構偏離因素與競爭力偏離因素,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進而可以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2.模型構建
假設區域i在經歷了時間[0,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已發生變化。設初始期(基年)區域i經濟總規模為bi,0(可用總產值表示),末期(截止年t)經濟總規模為bi,t。同時,依照一定的規則,把區域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分別以bij,0 和bij,t(j=1,2,…,n)表示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初始期與末期的規模。并以B0 和Bt表示區域所在大區或全國在相應時期初期與末期經濟總規模,以Bj,0 和Bj,t所示在大區或全國初期與末期第j個產業部門的規模。
(1)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為:rij=(bij,t-bij,0)/ bij,0
(2)所在大區j產業部門在[0,t]內的變化率為:Rj=(Bj,t-Bj,0)/ Bj,0
(3)以所在大區或全國各產業部門所占的份額按下式將區域各產業部門規模標準化得到:b′ij=(bij,0*Bj,0)/ B0
這樣,在[O,t]時段內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的增長量Gij可以分解為份額分量Nij、結構偏離分量Pi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j三個分量,表達為:
(4)Gij=Nij+Pij+Dij(5)Nij=b′ij*Rij
(6)Pij=(bij,0-b′ij)*Rj(6)Dij=bij,0*(rij-Rj)
Nij稱為份額分量(或平均增長效應),是區域標準化的產業部門如按全國或所在大區的平均增長率發展所產生的變化量;Pij稱為結構偏離分量(或產業結構效應),此值愈大,說明部門結構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愈大。Dij被稱之為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或區域份額效果),反映區域j部門相對競爭能力,此值越大,則說明區域j部門競爭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
區域i對于全國或所在大區的增長率為:L=(bj,t/bj,0)/(Bt/B0)=W*U。其中:W為結果效果指數;U為區域競爭效果指數。由以上各式可知,若Gi愈大,L大于1,則區域經濟增長快于所在區域。若Pi愈大,W大于1,說明區域經濟中朝陽產業部門比重大,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好,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大。若Di較大,U大于1,則說明區域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大,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三、巴州產業結構的SSM(偏離份額法)分析
以巴州2001年~2006年為研究時段展開研究,設初始年(基年)2001年的經濟總規模(用GDP表示)為bij,0,末期(截至年t)2006年的經濟總規模為bij,t。同時按照三次產業的劃分,分別以j=1,2,3表示三次產業的規模。并以Bj,0、Bj,t表示巴州區域所在的大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對應時期初期與末期的經濟總規模,對巴州的產業結構與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和測算(省略原始數據)。
從上表1的計算結果可知,若Gij=267.793,L=1.4251>1,則巴州區域經濟增長比較快。巴州的結構偏離分量Pij=109.470,且W=1.091>1,說明巴州的產業在結構上較全新疆其他地區合理,區域內含有較大比重的朝陽增長部門,經濟結構相對較好;若Dij=94.99,U=1.306>1,則說明巴州區域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大,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
對于巴州的第一、二、三產業中,份額分量Nij、結構偏離分量Pi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j三個分量,各項的表現為“+++”型,說明巴州地區的各產業均為全新疆增長部門,產業規模處在擴大的階段,且產業有盈余,競爭力較強。尤其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與競爭力偏離分量最高于第一、二產業,說明第二產業在巴州產業經濟中的貢獻最大,競爭力最強。
四、促進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知,巴州的產業結構比較好, 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但突出體現在第二產業上,在未來要繼續增加經濟發展潛力,必須繼續加強其整體產業發展,根據巴州的實際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快巴州特色農業的建設
巴州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資源,尤其是光能資源豐富,夏秋兩季光有效輻射強,日照時數長,日照百分率大,加上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十分適合喜光植物,如棉花、瓜果等農林作物生長發育、有機物質積累和果實著色。因此,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不斷擴大優勢農產品規模;培育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鼓勵提高各類農副產品的加工、保鮮、貯藏、銷售業的規模經濟水平與技術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業附加值。
2.延長工業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以石油天然氣化工業為重點,發展特色和高效化工工業,加強煤化工新產品的開發和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促進煤炭資源的轉化。要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以節能為目標,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為“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盡快實現由資源區位優勢向產業競爭優勢的轉變。加快輕工業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利用多種紡織原料,開發紡織和服裝產品新花色、新品種,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加速傳統產業升級。
3.加快發展服務業,壯大旅游業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產業發達,有利于繁榮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巴州第三產業對巴州經濟發展的作用次于第二產業,因此應該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經營管理方式,創新傳統服務業,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同時利用巴州豐富的旅游資源,把旅游業培育成新興產業,旅游業的興起,必然促進城市的餐飲、商貿和旅游商品的生產、開發以及與之相關的交通、通訊、賓館和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朝著良性循環的軌道前進。
參考文獻:
[1]崔功豪 魏清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巴州統計年鑒與新疆統計年鑒:2002與2007[M].中國統計出版社,
[3]王貴榮 黃雪冰:新疆工業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J].新疆財經,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