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在世界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我國關于商業秘密的法律雖然立法起步較晚,但已初步建立起商業秘密的保護制度.在依法對商業秘密保護的同時,不免會與一些相關權利發生沖突,本文就商業秘密保護與相關權利的沖突與平衡的一些問題加以探討,著重討論競業禁止與勞動權的沖突、經營者商業秘密權與消費者知情權的沖突,并在起沖突中提出相關建議予以平衡。
[關鍵詞] 商業秘密 競業禁制制度 消費者知情權 沖突 平衡
一、商業秘密的認定
我國對商業秘密界定為:“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設計資料、程序、產品配方、制作工藝、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等技術信息”。其中,不為公眾所知悉是指該信息具有可確定的可用性,能為權利人帶來現實的或者潛在的經濟利益或者競爭優勢。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訂立保密協議,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二、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現狀
商業秘密在我國法律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保護范圍從窄到寬、保護力度從弱到強的過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國家立法機關也加強了保護商業秘密的立法工作。由于我國采用以競爭法為主體的立法模式,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一些單行法律、法規中。到目前為止,我國直接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的單行法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的規定。2.《勞動法》它保護商業秘密的最大特點是規定將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作為勞動約定條款之一。事實上這是由法律直接規定了合理競業禁止制度。3.《合同法》它將合同對方當事人保守商業秘密的義務法定化,通過規定合同當事人對商業秘密的保密責任,實現對商業秘密的保護。4.《刑法》中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
三、商業秘密保護與相關權利的沖突
1.與勞動權的沖突
競業禁止的制度:它是指雇主和雇員約定雇員在職期間或離職后一段時間,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不得從事與原雇主相競爭的行業或經營的協議。競業禁止制度與自由擇業權的沖突:競業禁止制度在各國實踐中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商業秘密保護手段并為許多國家的法律所確認。但它與雇員的勞動權的沖突卻并沒有減弱,畢竟競業禁止是一種限制自由擇業權的行為,涉及到職工的“生存”問題,因此各國均對此加以限制:歐盟規定競業禁止期限一般為兩年,最長不能超過5年,而且限制的應當是員工的擇業權,而非就業權。換句話說,如果遵守競業禁止將導致職工無法就業,則這種限制是非法的,無效的; 加拿大也對約定競業禁止加以限制,即原則上保護職工的擇業自主權,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允許制訂競業禁止條款。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雖稱不上系統、詳盡,但基本原則與各發達國家是一致的。
2.與消費者知情權的沖突
(1)立法價值的沖突。消費者知情權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是消費交易過程中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以特殊保護,體現的是現代民、商法保護弱者的價值理念。而商業秘密權則是在平等基礎上保護經營者的競爭優勢,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和效率。
(2)立法理念的沖突。公開理念是消費者知情權的核心,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客觀上要求經營者提供全面、準確、充分和及時的信息,改善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信息弱勢地位,為其正確合理的消費決策提供信息依據,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實現。經營者的商業秘密的核心是保密的理念。經營者為保有自己的競爭優勢,在信息提供過程中勢必有所保留以獲得競爭優勢和豐厚的經濟利益。
(3)保護利益的沖突。消費者個體利益與經營者壟斷利益的沖突。消費者權利是以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為基礎的,其目的在于對消費者的弱者的地位予以補救。商業秘密保護從本質上講是對具有競爭價值的商業信息的一種事實上的壟斷,是經營者的競爭優勢的體現,保護的是經營者的壟斷利益。
(4)具體內容上的沖突。消費者知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真實的信息,如商品的價格、性能、產品的主要成分等有關情況。商業秘密是一種不為公眾所知的商業信息,商業秘密應具有秘密性、價值性和保密性的內涵特征,既包括技術信息又包括經營信息。很明顯二者存在具體內容上的沖突,例如產品的配方,一方面是消費者知情權的對象,同時也是經營者商業秘密的保護對象。
四、商業秘密保護與相關權利的平衡建議
1.競業禁止制度與自由擇業權的平衡建議
(1)競業禁止限制的主體范圍不宜過寬。用人單位簽訂競業禁止合同應當具有可保護利益。只有企業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開發的商業秘密、商譽、經營效益、業務關系等,才是競業禁止的動因。
(2)競業禁止范圍要具有一致性。限制員工所從事的行業或經營必須與原企業中所從事的行業或經營具有一致性,不能將競業禁止范圍擴大到員工利用其所掌握的一般知識和技能所能從事的行業或經營。
(3)期限要合理。競業禁止期限的長短應與商業秘密的復雜程度、員工了解程度以及各國保護商業秘密的力度相適應。司法實踐中,可分三種情況:①不超過三年。國外競業禁止年限最長有五年的,目前國內基本達成最長不超過三年的共識。筆者以為,該期限是比較合理的。②在高新技術領域不超過一年。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技術更新節奏加快,高新技術領域一年就會產生技術與產品的升級換代。③在特殊情況下,競業禁止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只有勞動者接觸到用人單位核心商業秘密,而且該秘密系用人單位重點保護的、具有重大利益的商業秘密,如果該秘密泄露會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時,用人單位才可以與勞動者簽訂長期或終身的競業禁止合同。
(4)要給予合理的補償。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合理補償,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離職競業禁止協議生效的基本要件。一般來說,勞動者因不能從事自己擅長專業或所熟練的工作,收入或生活質量會不同程度降低。而用人單位會因為勞動者未參加該行業的勞動或競爭,可能現時或潛在地從中獲取相應的商業利益。從公平角度出發,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勞動者合理補償,以適當彌補勞動者由于不能從事合同約定的工作所造成的損失。
(5)要明確違約責任。競業禁止協議中應明確員工的違約責任,不能搞事后“立法”,讓員工承擔漫無邊際的責任。
2.經營者商業秘密權與消費者知情權的平衡建議
(1)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以列舉的方式加以規定。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賦予經營者強制說明義務的基礎上,應該以概括列舉的方式明確必須予以說明的事項,同時明確排除不需要說明涉及商業秘密的事實,但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商業秘密經營者必須說明。在特定交易中必須說明的商業秘密,應同時規定消費者的保密義務。
(2)明確商業秘密的內容。在消費者知情權和經營者商業秘密的協調上,商業秘密本身的保護范圍顯得尤為重要。國際公約和世界各國對商業秘密保護范圍的界定其對商業秘密含義的概括式和列舉式立法值得我們借鑒。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示范條款》采用了“秘密信息”這一概念。在商業秘密的界定上,僅僅局限于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顯然是不可取的,還存在需要保護的其他信息。同時立法也應強調商業秘密的無形特征和其有形載體的變化并不影響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3)發揮其他法律部門對協調消費者知情權和經營者商業秘密權的作用。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不僅要依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同時《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和《廣告法》等經濟法律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商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產品認證制度等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和經營者的商業秘密保護也具有一定的協調作用。
五、結束語
商業秘密已成為一個國家和企業競爭的利器,保護商業秘密已成為各國發展經濟,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法律措施之一。加強商業秘密的保護,進行專門立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我們希望《商業秘密保護法》能盡快出臺,把散落于各部門法中的有關商業秘密保護方面的法律統一起來,使它們系統化,集中化,以推進我國商業秘密保護事業。由于勞動權與消費者知情權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因此商業秘密與此兩種權利的關系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尤為重要。通過沖突找到平衡,為完善我國立法,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周 方:論商業秘密保護立法.西安用于科技大學學報,2001,(4):31
[3]張嚴方:消費者保護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4]張玉瑞:商業秘密法學.中國法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