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遼寧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入手,分析了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需求,由此得出: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的消費需求潛力巨大潛力;但由于有效供給不足,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消費屬于滯后性消費。因此各級政府在不斷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應不斷的加大對遼寧省農村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關鍵詞] 公共產品 消費結構 消費水平 農村居民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是一個關系到我國農村、農民、農業的大問題(胡拓坪,2001),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由于生產供給受消費需求的作用與反作用的影響,因此從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的角度研究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需求對于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具有重要作用。凱恩斯提出在短期內人們的消費主要取決于收入的多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并不按同比例增加,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是遞減的。因此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影響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制約因素。
一、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消費結構分析
1.農村公共產品消費結構的界定
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消費中的比重,是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消費狀況的重要標志。按照消費客體的形式可以將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劃分成八大類: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其中,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化教育娛樂等具有顯著的公共產品性質,因此本文將其定義為農村公共產品,其他五類定義為私人產品。由于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既定的,因此,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消費具有替代性。
2.遼寧省農村公共產品消費結構分析
遼寧省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的公共產品包括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以前遼寧省農村居民對以上三項公共產品的消費總額均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是因為隨著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農民對以上三種公共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在2005和2006兩年出現了較大波動:從2004年的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的人均支出分別是145.19元和186.77元而2005年這兩項支出猛增到了287.6元和339.4元;而文教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卻有所下降,從2004年的217.95元下降到了2005年的198.5元。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是因為2005年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這兩種公共產品的價格與2004年相比有所下降,農村居民增加了對這兩種公共產品的需求,因此人均消費總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2005年文教娛樂及其服務價格與2004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農村居民縮小了對其需求,人均消費總額也有所下降。而2006年情況正好相反,文教娛樂及其服務的價格與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的價格相比,漲幅較小,因此其人均消費總額增加較多;同時從2006年開始遼寧省農村實行了合作醫療,農村居民從這項政策中受益,其人均消費總額呈現下降趨勢。
圖1 1992年~2006年遼寧省農村居民消費的公共產品
二、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消費水平變動分析
1.消費傾向變動分析
消費傾向包括平均消費傾向(英文簡稱APC)和邊際消費傾向(英文簡稱MPC)。APC是指某一時期內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MPC 是指某一時期內增加的消費支出占同一時期增加的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1)平均消費傾向分析
從總體來看遼寧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APC在最近的十年間,保持在0.6~0.8之間,相對比較穩定,各年均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以及文教娛樂的APC的變化趨勢相同,但是從2003年開始文教娛樂的APC的變化趨勢與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的APC變化趨勢相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隨著國家對于農村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居民自己負擔教育附加部分逐漸減少,最后取消,這導致了農村居民文教娛樂的APC的降低;第二,農村居民娛樂設施不斷改善,在遼寧省很多的鄉村擁有圖書室,籃球場等健身場所,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居民在這些項目上的支出;第三,從2006年起遼寧省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收入水平相對提高,在提高衣著、居住等方面的支出之外,農村居民加大了對娛樂及其服務的支出來提高生活質量。
從1997年到2006年的十年間,醫療保健與交通通訊的APC的變化趨勢相同,但是醫療保健的APC的變化速度要低于交通通訊的APC的變化速度,1997年醫療保健的APC大于交通通訊的APC,而2006年情況正好相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的幾率降低,而且從2006年開始,遼寧省農村實行了合作醫療,政府負擔了農民的一部分醫療費用;而同時由于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的生活半徑不斷增大,與外界的聯系增多,因此交通通訊的支出不斷增加。
圖2 遼寧省農村公共產品APC變動趨勢
圖3 遼寧省農村公共產品MPC變動趨勢
(2)邊際消費傾向分析
從總體來看遼寧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的MPC變化較大,但升降有規律,基本是一年升,一年降,從2000年開始呈階梯狀上升。從圖3中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8年中,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的MPC基本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其中1999年和2000年,三項公共產品的MPC均出現了最小值,這主要是因為這兩年遼寧省農村的人均收入持續下滑,農村居民在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食品、衣著等)同時,降低了對公共產品的需求,縮小了這方面的開支。2005年和2006年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的MPC變化趨勢相同,而文教娛樂的變化趨勢和前兩項相反。主要是因為由于各級政府加大了對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村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公共產品的負擔減輕,支出也減少。
(3)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分析
按照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一般說來,APC應該大于MPC。遼寧省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APC在過去的10年間有7年大于MPC,這說明遼寧省農村居民消費還未達到飽和,新增可支配收入中全部用來增加消費還不能夠滿足消費需求。在公共產品的消費方面,醫療保健和文教娛樂的APC在過去的十年中的大部分年份均小于MPC,而交通通訊的APC也有一半的年份大于MPC。這說明遼寧省農村居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醫療保健和文教娛樂等公共產品的需求的潛力較大,各級政府應加強以上三類公共產品的供給。
2.遼寧省農村居民公共產品的消費水平分析
衡量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程度的具體指標為Q 值,Q值的計算公式為:Q=居民消費水平指數/國民收入指數。Q=1表明居民消費為同步性消費;Q<1表明居民消費為滯后性消費;Q>1表明居民消費為早熟性消費。
自從1997年以來,遼寧省農村居民生活性消費水平Q均小于1,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以及文教娛樂等公共產品的消費水平Q也小于1,這表明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消費屬于滯后性消費,即有效供給無法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居民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消費支出不隨國民收入的增加而相應地擴大。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幾下結論:(1)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的消費總額不斷擴大,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等方面,人們的生活的舒適程度不斷提高;(2)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尤其是醫療保健和文教娛樂的消費潛力巨大;(3)遼寧省農村居民的公共產品消費水平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屬于滯后性消費;(4)遼寧省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不足。
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議:(1)收入是消費的基礎與前提,各級政府應根據各地的自然狀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供給農民適合小農經營的技術,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大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培訓農村居民的農技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科學農業生產水平,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引導農村居民消費群體形成具有不同收入、不同基礎環境的多個消費層次;加大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農村居民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水平。(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時刻困擾遼寧省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為農村居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改變農村居民收入和支出預期,增強其經濟安全感和消費信心,解決農村居民后顧之憂。(4)改變農民的消費習慣,使他們從收入增長,還要節衣縮食,增加儲蓄,限制即期消費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提高農村居民發展消費和享受消費水平,改善其消費結構,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凌:我國農村公共品供求均衡路徑分析及實證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7):59-65
[2]張亮: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需求變動分析.農村經濟,2007(3):57-59
[3]秦海林:農村消費結構的戶間差異與農戶收入分配.財經科學,2006,(11):93-96
[4]胡拓坪:鄉鎮公共產品的供求矛盾探析.財政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