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保定市提出建設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的“中國電谷”。本文通過分析保定建設“中國電谷”現實條件的優勢和不足,探討了促進保定“中國電谷”發展的戰略措施。
[關鍵詞] 中國電谷 能源 條件 戰略
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使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國,改變當前的能源消費結構已成為關乎國家安全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保定市提出打造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的“中國電谷”。本文將分析保定建設“中國電谷”現實條件的優勢和不足,并借以探討促進“中國電谷”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保定“中國電谷”現有條件的優劣勢分析
1.雄厚的新能源產業基礎是保定“中國電谷”建設的最大優勢
保定高新區是目前全國惟一的“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和“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新能源)”,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這為保定市建設“中國電谷”創造了最大優勢。
(1)龍頭企業實力雄厚。例如,天威英利是國內惟一具有全產業鏈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和系統的生產企業,其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居全國首位,現已在美國紐約證券主板市場成功上市。中航惠航公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風電葉片制造商,國內惟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研發能力的風力發電葉片生產企業。
(2)產業集群優勢已經顯現。現已形成了以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為核心,以新型儲能材料、輸變電設備、電力電子與電力自動化、高效節能設備、生物質能為配套的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集群。
(3)新能源產業研發優勢明顯。目前已經擁有5家國家級、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科研院所140個,取得新能源及相關國家行業標準80項、科研成果300多項、專利450項。中國首家風電葉片自主研發機構華翼葉片研發中心在保定成立,15名中科院院士和一批風電領域專家成為該機構技術后盾和新能源基地顧問,中國風能協會、中國風能網站、中國風能雜志全部設在了保定高新區北京辦事處。
2.能源短缺背景下的政策支持是“中國電谷”發展的外部環境優勢
(1)國際社會關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京都議定書》規定,締約國必須促進、研究、發展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螯合技術和對環境無害的先進新技術。我國目前正處于重化工業快速發展時期,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因此,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改變當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僅是我國的當然責任,更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國電谷”建設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國家法律和產業政策的支持。
(2)新能源產業是保定市的支柱產業,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中國電谷”建設將有力促進保定市高新技術產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促進河北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其建設也必將得到地方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保定市政府已出臺《關于鼓勵投資“中國電谷”建設的若干規定》,并在項目用地、資金、產品應用等等方面給予了“中國電谷”極大支持。因此,能源短缺背景下的政策支持為“中國電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3.區位環境優勢不足,智力資源劣勢明顯
保定市地處京、津、冀三角地帶,京深高速、津保高速、京廣鐵路、神黃鐵路貫穿其中,150公里范圍之內擁有首都國際機場、天津機場、石家莊正定機場三大航空港以及天津港、黃驊港兩大海港;保定市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眾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清西陵、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保定軍校廣場等。因此保定市已經具備了高科技產業創業所需的良好環境和交通條件。但是,保定市還僅是一個中小城市,其空中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京、津、冀,而與近鄰京津相比,其收入水平不如二者高,市內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也不及二者完備,因此,其區位環境優勢并不突出。
在智力資源上,保定市雖擁有全國電力行業的最高學府華北電力大學,以及全省惟一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河北大學在內的另外十幾所高等院校,但從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類型的側重點而言,當地的智力資源遠不足以為“中國電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因此,保定市在著力建設地方院校的同時,必須加大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度。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注定了保定市地方高校要為“中國電谷”提供適宜的人才供給將會任重道遠;而在吸引外部人才上,保定市無論在工資待遇還是在環境的吸引上,均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因此,智力資源將是保定“中國電谷”建設的最大難題。
二、保定“中國電谷”發展戰略探討
1.完善和具體落實對“中國電谷”建設的支持政策
產業基礎條件是保定市建設“中國電谷”的最突出優勢,但目前也存在著產能不足和原材料、技術、資金的制約問題,因此,需要對政策進一步梳理和完善,具體落實對“中國電谷”建設的支持政策。
對保定市地方政府而言,在當前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完成和具體落實“中國電谷”規劃和鼓勵政策;繼續加大“中國電谷”的對外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節能環保氛圍;重點抓好新能源重大項目盡快開工建設,以規模擴張突破產能的不足。
從國家層面,應盡快將“中國電谷”納入國家級項目,在政策、資源、資金上給予重點關注和支持:首先,啟動新能源研發和推廣的稅收支持政策。不僅包括對新能源設備產品研發企業的支持,也應包括對新能源應用的鼓勵,向新能源技術和設備的購買者、新能源電力的用戶、采用新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的建筑開發商、推廣應用新型節能設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其次,加大新能源產業的融資支持。國家可考慮設立專項基金,對新能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各個環節給與專項、貼息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建立重點企業融資上市的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使之快速上市融資。再次,給予新能源產業特殊的土地政策,使其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2.建立適宜的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制度
為改善智力資源供給現狀,保定市必須從政策和制度入手,建立適宜的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制度:
(1)謀求“中國電谷”與高校的有效合作,培養和吸引國內高校人才。可以采用校企聯合辦學的形式;或與高校開展項目和技術的合作研究,以橫向課題的形式使高校的科研力量參與“中國電谷”建設;或直接在高新區建立博士后流動站,建立新能源人才培訓基地,從高校選拔高級專業人才開展新能源與能源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2)加大對高級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在國內外廣招人才。“中國電谷”所需要的高級專業人才,僅靠高校還不足以滿足,因此尚有必要在國內外廣納賢才。對行業內確為掌握尖端技術的極少數拔尖人才,可以考慮按國外待遇標準對待,在住房、工資、生活等各方面給予優厚的待遇,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給予減免優惠。
(3)不論任何來源的人才,均需采用各種方式實施激勵政策,使人才不僅能夠引進來,還要能長久地扎根下去。同時,還要注重企業內部的人才結構,合理使用人才,使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3.以企業跨市合作作為技術瓶頸的突破和解決之道
當前,“中國電谷”的發展面臨原材料和技術的制約,為有效解決這一困境,不僅需要與地方高校之間的科研合作,更需要企業之間對技術聯合攻關,以戰略合作突破原材料和技術的瓶頸。鑒于目前各省市也都在加緊建設新能源產業,喊停任何一方的建設都是不現實的,但各地方割據和封閉發展則勢必導致無序競爭和資源浪費,因此,企業之間應考慮走向合作,對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除企業本身的努力外,政府應對此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促進各地分工協作,營造一個以新能源產業具備突出優勢的地域為中心,多個地方研究和建設機構為分支的合作競爭并存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
技術、資金、人才、政策、制度和法律是任何高科技產業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保定“中國電谷”建設自然也不能例外。而這些要素的獲得,需要企業、政府、金融機構、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中國電谷”目前正處于“爬坡”階段,政策和制度在其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推動作用,因此,政府角色扮演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中國電谷”的未來發展。保定市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積極努力開創了“中國電谷”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建設局面,相信河北省政府乃至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具體化支持必將迎來“中國電谷”更加美好和成功的未來。
參考文獻:
[1]《保定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情況匯報》:保定市發展改革委員會,2007年8月8日
[2]《京都議定書全文》:中國新能源網,http://www.newenergy.com.cn,2005-4-6
[3]《保定中國電谷政策匯編》: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編印,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