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腦力勞動與知識的消耗日益增大,產業結構也逐漸在軟化,在西部大開發中也不例外。但是現階段的西部地區需要或者有能力在短期內以科技為主,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軟化嗎?本文將做一討論。
[關鍵詞] 西部地區 產業結構軟化 大力推進 現階段
產業結構的軟化, 是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 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 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大 。與此相適應, 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產業結構軟化的含義包含產業內部不斷軟化和軟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對于落后的中國西部地區,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軟化嗎?在我看來,產業結構軟化是發展速度問題,現階段落后地區的產業結構軟化所帶來的收益率并不高。
從國家宏觀層面看,中國現在還處在工業化初期,糧食安全、住房、原材料燃料等仍是首要問題。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儲量豐富,開采出來的自身消耗不了,都運到東部發達地區去了,西部得到的僅僅是出售原始資源的收益,而沒有多少附加價值。當然,西部完全可以通過引進技術人才知識專利等提高成本價,但是引入這些軟化因素也是需要成本的。
從發展過程來說,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是從低到高的,基礎打不好,進一步的發展就是空中樓閣。產業結構軟化先要有基礎,軟化什么東西,怎么軟化,有什么條件軟化都要考慮到,所以我認為,要一步步來,先打好基礎,再用知識技術第三產業等等去提升發展的速度才是正經道理。
從成本收益來看,西部地區軟化的成本遠比東部地區高。西部科研創新技術低,能數出來的專利產品少之又少,所以要軟化就不能利用自身擁有的產權,而要花大成本去買東部或國外的專利。買回來以后,如果相關的軟硬件建立不起來,再沒有專業人員去維護,買來的就只是擺設,收益就是零。而且越落后地區的人民思想越不開放,要推行產業結構軟化還要克服本地人民的阻礙,成本就更高了。
從軟化的需要來看,從對硬件商品的單一需求轉向對物質和精神并重的雙層需求時,就是產業結構軟化的最佳時期。但在西部,基本的生活需求仍是重點,沒有達到物質與精神需求并存的層面,而且資本、勞動、土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很多,像房地產,這些都表明西部地區對產業結構軟化的需求還沒有成型,西部地區資金嚴重不足,成本投入就少,流動性人口又少,常住人口也少,真的需要去“軟化”嗎?軟化來干什么呢?軟化帶來的成本收益差又能給這些地區帶來多少好處呢?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像一些未開發的自然旅游區,是很多喜歡自助游游客的首選地,但是開發了就沒有了吸引力,不如不開發的好。所以我認為不適合在這個時候談軟化。
從社會和諧勞動就業看來,科技發達的結果就是體力勞動者越來越少,生產規模不變時剩余勞動力增多。對西部而言,這并不是好事。西部工作崗位本來就少,就業很難,當科技含量增高時就業人數就會更少,由于自身素質技能不夠,那些沒有工作的人也很難在東部發達地區找到工作,就仍然是失業人口。因此,科技進步對發達地區來說是好事,但是對落后地區未必好。
所以,我認為,推進產業結構軟化盡管利國利民,但是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再決定要不要搞軟化,而且現階段落后的西部部分地區不必急于推進,先做好基礎工作再說:
1.加快教育步伐,先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水平與勞動技能。西部落后很大原因在于觀念的落后,難以接受新事物、新觀念,要通過教育開拓勞動者的思路,拓寬眼界,使其思維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加快反應速度,這樣勞動者就具備了在產業發展中起到極大推動作用的能力。此時再將這些勞動者吸引到產業中去,加快產業結構軟化速度,才能更好的保證產業與地區的發展。
2.承接由東、中部地區轉移到西部且對西部地區發展有利的產業,學習其已有的硬件與軟件因素,逐步消化吸收,先形成產業,再提升產業發展速度。東、中部尤其是東部地區,在進行自身的產業結構升級與軟化中會產生不少老化產業,但有些產業對西部地區來說卻是新興產業或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如果單靠西部自身力量進行建設是不經濟的或者很困難,而且這些老化產業在東部已經經過了一定的發展過程,有一定的成熟度,也有一定的軟件因素。西部地區直接承接這些產業,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與成本,也可以更容易地實現未來產業結構的軟化。
3.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政府指導與監管環境。一個地方的政府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正確地認識當地情況、知道經濟發展優勢與劣勢所在、能正確選擇主導產業、預測產業發展趨勢且在社會管理與軟環境中都能起到積極作用的政府是當地發展的推動器。而且地區經濟發展環境的營造也是政府與企業、居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有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才能更多更好的吸引外資、高素質勞動力與技術,才能有產業結構軟化的條件。
4.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不急功近利,將目光放長遠,采取合理措施,合理利用與整合資源,樹立正確運用軟化因素的觀念,不盲目引進技術,正確識別先進與落后技術、有用技術與無用技術,以免在產業結構升級或軟化時造成浪費與經濟損失。
5.加快基礎建設,減少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及軟化中的瓶頸。這時就可以利用國家政策及對西部的資金、技術支持,加大公共物品的供給,從而為各產業的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總之,產業結構軟化是在所有產業發展中都需要的,但是具體如何軟化、何時進行何種程度的軟化還需要因地制宜,由具體情況而定。我認為現階段西部地區需要產業結構軟化,但不適合為了軟化而軟化,還沒有到大力推進軟化、全面軟化的時期。
參考文獻:
[1]張麗君:產業結構軟化———西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理論導刊,2007,8
[2]陳曉濤:產業結構軟化的演進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