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執行 本刊編輯部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現在終于可以松口氣了,經歷了多年的寒窗苦讀,總算迎來了自己所希望的大學生活。
正式進入大學,或許發現這一切并不是那么美好,說不定會有一大堆煩心事兒在等著你哩。
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宋歌,就大學新生這一群體易發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眾多學子有所啟發——
未“斷奶”的女大學生
進入大學,家成了一個遙遠的概念。脫離父母羽翼保護的大學生們,在自己的天空下,將以怎樣的一種姿勢飛翔?
《青年心理》:每一年的大學新生入學的時候,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都會被再次提及。對于新生,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是如何做心理調查工作的?有心理問題出現的學生比率大概是多少?是呈增多還是減少的趨勢?
宋歌:主要是做心理問卷調查,先從全部新生中篩查出來疑似有心理問題的一部分,再在這里面做一次摸底調查。我們去年做的問卷總共有1986份,從其中發現有問題的284個人,也就是,初步判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多于百分之十,最后通過面談,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只有78人。和前幾年相比,現在發現問題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這并不說明現在情況正在好轉,原因有二,一是現在很多重點中學都配備了心理咨詢室,一些不嚴重的心理問題在高中階段就被化解掉,所以到大學階段就不會大規模爆發;二是到了一個新環境,開始心理可能不適應,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這些心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而那些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很渴望找到人傾訴或得到幫助。普查結果出來后,有的學生來到咨詢中心的第一句話就說:哎呀,老師,我就盼著普查,盼著來找你們聊聊了。所以說,有很多同學還是想著要和老師溝通的。有了良好溝通機會和渠道,一些心理問題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
《青年心理》:大學新生進入新的環境,會不會產生一種盲人摸象的感覺?他們在家里大多都被照顧得服服帖帖的,一進大學,什么事情都是靠自己張羅了,在生活中主要有哪些不適應呢?
宋歌:因為生活場景的快速轉換,有一部分人產生不適應感是不足為奇的。有些學生的家庭生活較為優越,家里都會有一間單獨的屋子供其學習,其他事情一概不理,父母都幫他安排妥當。曾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大學新生,是個女生,剛來一個月,就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性,說不讀了,鬧著要回家,覺得離不開她媽媽,急得她媽媽一個月跑來大學兩趟。
后來她的輔導員就推薦她來心理咨詢中心,我們把她和她媽媽一起請來輔導,然后又單獨輔導了她一次。
我們了解到,她家在一個海濱城市,經常吃魚,而她在讀高中時,每逢吃魚,她媽媽還幫她去掉魚刺,她才吃。經過差不多一個月的輔導,情況才有所好轉。
《青年心理》:她的問題主要出在哪里呢,媽媽或是她自己?
宋歌:她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媽媽身上,因為父母的不放手,造成孩子無法“斷奶”,總是嗷嗷待哺,怎么能長大成人?對于這個女生來說,當父母的照顧無微不至的時候,她就沒什么可憂慮的,可當她要獨自面對這些問題時,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的。因為她從未單獨處理過一件事情,現在突然叫她去做,那肯定是做不好的,而且內心也是非常惶恐的。另外之前什么事都是父母做的,現在父母突然不在身邊,覺得情感上有缺失,所以她在情感上特別依賴她媽媽。這個時候她是很需要一個心理鍛煉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度過去了對個人的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這個過程是伴隨著痛苦、焦慮不安、難過、傷心甚至是絕望等,所以表現出來她就想逃避想回家。后來通過各方的努力,包括讓她的父母陪她一段時間,做心理輔導,同學們也幫助她,才使她的心理狀況慢慢穩定下來。
每個人都會具有做事的能力的,只是若別人都替你代勞了,你就沒有嘗試的機會,這方面的功能相對也退化了。當自己不得不獨自面對時,心里難免惶恐,可能做得并不好,這都是很正常的,嘗試幾次后就會輕車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