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中國沒有“老板”這個詞。不過當時的社會,對工作單位的忠誠度無疑是全世界最高的。日本美國就算用再高的薪水,也養不出那種主人翁意識。
但是現在不一樣的了。人才的流動,已經不再是一個不能觸及的雷區。新畢業的年輕人,找的第一家公司一定是跳板。不用給多少錢薪水,能培養工作經驗就行。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這樣想。
但是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求職者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待遇又好、發展又好的企業。如果一家不成,他們會很快就奔往下一家。但公司則不同。他們希望自己培養的員工能夠和自己同舟共濟,哪怕公司制度不合理,前景慘淡,員工也應該理所當然地和自己綁在一條船上。所以這就有了沖突:求職者在求職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簡歷簡之又簡,待得時間長的公司大書特書,待得時間短的公司就一筆帶過。而人事經理則像拿著放大鏡一樣,企圖從字里行間找出此人品行及忠誠度的證據。
毫無疑問,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重視“忠誠度”這個選項。空降來的海外軍團,還是沒有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才好用。那么,怎么能夠順心地找到合適的企業,又能避免給人留下“此人不安穩”的印象呢?心理學家向你揭示幾個小技巧:
第一,不做悶葫蘆。
長久以來,人們常常有一個錯覺,就是老板會比較青睞悶頭做事的“老黃牛”。就算自己的觀點與老板有偏差,也不會向老板提出。甚至在受到某些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也沒辦法去提。筆者就曾經遇到過一個例子。筆者的一個親戚,第一次參加工作時很靦腆,甚至無法開口去和老板談薪水。結果工作了四個月,薪水一分錢沒有。第五個月的時候他去找老板理論,老板卻說:你是實習生,實習生要什么薪水?最后他憤而辭職。只是這段工作成了他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實呢,心理學上講的溝通技巧,在這個時候就非常好用。作為員工,你當然要對公司的商業秘密保持忠誠。但是沒必要對所有的事情都忠心耿耿,尤其是對于那些明顯是因為老板的原因而造成的不公。人要學會捍衛自己的利益。找個機會,和老板好好溝通一下,不要讓自己“傻”忠誠。
第二,認準目標,做自己分內的事。
從前新人到了新單位,總要搶著打水掃地,這已經變成了一種職場潛規則。但是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很多辦公室里的事情都已經有了專人在做。無論是端茶倒水,還是收信拆信,不是你的工作,就不要企圖沾手。
從這個角度上說,辦公室八卦其實也是一種對工作不忠誠的表現。老板想要看到的,是你在工作上取得了什么樣的業績。他不會關心你們平時聊什么樣的家長里短,也不會在意你為辦公室女職員的整合做了多大的貢獻。他關心的,只是你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因此,避免在工作時間發展非工作關系,是對工作的“忠誠”。
但是如果老板常常把你一個人當成兩個人用,讓你負擔很多職責之外的事,那就是他的額外要求了。很多領導,尤其是小公司的領導,把使喚人當成家常便飯。端茶倒水不在話下,有時候還會讓你幫他遛狗帶孩子。這些工作范圍之外的活兒,常常會讓人在加重工作負擔之余,還會產生一種屈辱感:難道我來上班,我的職業目標就是成為一個家庭保姆?這種情況下,就沒必要再對他保持這種工作上的忠誠。記住,如果你愿意做,那是因為你的私人原因,它不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保持感恩的心,但不要讓恩情變成牽絆。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一個公司待久了,自然會對這個公司產生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對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很有幫助。但是如果當它發揮到極致,就會變成對人個性發揮的一種束縛與牽絆。二戰時的日本民眾,他們的心理就是這樣一種發揮到極致的認同感:不在乎你做什么,只要你不把我甩下。
在商業運作中,未必全是光明磊落的一面。你選擇的公司,也未必就是你一生的良伴。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已經在這里做了很久,但是如果你發現公司已經開始漸漸不再適合你的發展,或者它對你的安排讓你覺得和自己的職業規劃背道而馳,那么你應該選擇的就是主動離開,而不是繼續茍延殘喘。繼續下去,換來的只能是自己內心的不安與壓抑。
人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激公司曾經收留你,感激公司為了培育你而做的一切。但當你已經有了更強有力的臂膀時,等待你的將是一片更大的天空,不必為此而心存愧疚。
看到這些,你是否還在為了自己是否要跳槽而心神不寧呢?或者你發現自己現在正面臨一個關口,需要與老板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
圖/廖新生 編輯/蘆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