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看著身邊人群每天匆匆忙忙的,心理素質再好的人也難免會迷惑。工作壓力、情感壓力,還有種種不知從何處涌來的思緒亂流,都會讓人常常產生一種無力感或挫折感。這種感覺,如果說是心理障礙,似乎還談不上,但它卻會在不經意間干擾到人的思維。
我稱它為“精神亞健康狀態”。
現在關于身體方面的亞健康狀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各種各樣有效無效的補藥層出不窮。似乎只要原料稀有珍貴,就可以保證效果一定顯著。這毫無疑問是個誤區。從飲食護理的角度上講,產自阿拉斯加的深海魚油未必就比中國近海的帶魚營養價值高出多少倍。
同樣,對于心靈方面的亞健康狀態,我們也需要格外呵護。只是一大批人還不懂得呵護自己心靈的重要性,另外一批人則走入了盲目追求心理輔導的誤區。對于心靈,兩極分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面是很多人麻木地活著,他們屏蔽自己的感受,常常自欺欺人;另一面則是很多人沉醉于心理輔導當中,沉醉于種種跨洋而來的新鮮療法里,企圖從中得到短暫的快感與支持。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小秘密,都有最柔軟、最需要呵護的一面。同樣的,每個人也都有能力為自己分憂解難,做自己的咨詢師。
有人會問:做咨詢師,不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訓嗎?難道不是有很多的技巧嗎?為什么你說,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的咨詢師呢?
其實,咨詢師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個手段就是傾聽。咨詢師不是超人,也不是算命的女巫。對于來訪者而說,咨詢師首先就是個陌生人,需要來訪者把情況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同樣,做自己的咨詢師,也是如此。
很多人對此會嗤之以鼻。自己的事,自己還不清楚?難道還需要找個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講給自己聽?
但我要說,或許這正是很多人長期以來忽視了的一點。
我有很多來訪者,他們大多是那種很強勢的人。他們會匆匆而來,期待從我這里得到一個什么秘方。我請他們介紹自己,他們就會把自己長久以來的困惑、考慮都一股腦兒地吐給我。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他們很多考慮都非常有道理。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認真的傾聽者。在他們逐步抽絲剝繭地袒露自己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引導和肯定。
那自己該如何做自己的咨詢師呢?第一步就是要學會體察自己。找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然后聽自己慢慢梳理情緒。我們的情緒很復雜。對大多數情緒而言,我們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有個來訪者,他對大家都很友善,卻對某些人有特殊的惡感。他自己想了很久,最終歸納為那些人的穿著打扮和他的價值觀不符。但當他認真地梳理情緒時,他才發現,原來他的情感是如此復雜。他之所以討厭那些人,是因為那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像他的初戀女友。再去細細品味他的感覺,他告訴我,雖然他的初戀女友移情別戀和他分手,但是他最根本的感覺,不是恨,而是愛。只是和別人說起來的時候,那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種女人還要來做什么?長此以往,他也漸漸不敢和別人提起了。但初戀對于他來講仍然是最美的回憶,只是這種感覺會被種種外界的解釋所誤導和干擾。當他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感覺剝離出來時,那種被扭曲的愛就得以釋放,從而也會讓自己輕松起來。像這種復雜的情感,如果不是由自己來梳理,誰會能想到呢?
第二步,就是要放空。讓自己像個真的咨詢師那樣,不帶偏見和預設。要知道,很多時候問題就掩藏在我們看似天經地義的東西里。所以回想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對所有的情緒都一一加以整理。我碰到過很多來訪者。他們會很精明地盤算問題,但在很多最根本的問題上,卻存在嚴重的認知失調。就像我以前碰到過的一個人。他在理財上很差,有錢總是第一時間就都花光。究其根本,是因為小時候他的零用錢常常被別的小朋友搶。當他有足夠力量的時候,他卻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式。如果不能擺脫頭腦當中的預設,“有錢=被搶”這個等式就會根深蒂固地停留在那里。
第三步,要有耐心。傾聽的時候總是痛苦的。那些灰色的記憶,常常壓在心里得不到釋放,它們攜帶著巨大的負面能量。傾聽這些情緒,常常會讓自己也變得憂郁起來。很多人這時候就急于找一個解決方法,讓自己不這么痛苦。殊不知,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檢視它,用現在的能力與愛心去分析它。那些匆匆忙忙得出來的解決方法,都是在壓抑了自己的情感和潛力后做出的。面對痛苦,不要企圖用直接的方法解決它,而是要學會給痛苦找條路,讓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最終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做自己的咨詢師,并沒有那么困難。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是最愛自己的人。不用掌握那么多技巧,舶來品并沒有神奇的力量。善待你自己,從傾聽自己的聲音,辨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圖/廖新生 編輯/蘆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