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和平,公平競爭,職場中也需要這樣的奧林匹克精神。如果來一場職場奧運會,你會選擇怎樣的項目?又在其中獲得怎樣的名次呢?
夢八隊終于贏得了北京奧運會的男籃冠軍。當開幕式上,科比·布萊恩特的大特寫出現在鳥巢的大屏幕上,觀眾們給予的歡呼聲僅次于姚明。球場如戰場,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是令人敬服的領袖人物,科比顯然做到了。而在NBA的賽場上,想要成為領袖必須跨過“三重門”:“讓隊友變得更好”、“更衣室老大”、“關鍵時刻扭轉局勢”。

讓隊友變得更好
NBA球星麥蒂跟科比一樣,還是高中生時就因為出色的籃球天賦被NBA球隊相中。到了魔術隊以后,他很快成長為優秀射手,并且連續兩個賽季榮膺“得分王”。對他來說,每場飆下幾十分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非常遺憾,作為球隊的核心他從來沒有帶領球隊闖入季后賽第二輪,這幾乎成為無法破除的“麥蒂的魔咒”。而太陽隊的靈魂人物納什則完全不同,也許他不像麥蒂那樣瘋狂得分,但是,他在場隊友就拿分,球隊就贏,他不在場,隊友表現就不太如意。所以,這位矮個子后衛曾連續兩個賽季獲得MVP(最有價值球員)。這個稱號的分量顯然要比“得分王”來得更加重要。
職場中也有類似情形。每個企業中都不乏業務骨干,個人技術一流,但始終無法成長為船長或舵手。原因是,這樣的“才子”要么是欠缺領導才能,要么不夠無私,眼睛只盯著一己的得失。事實上,領袖人物都要為了團體利益承受一些損失:出風頭的機會要讓給同事,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到自己未必感興趣的事務中去,承擔責任甚至是誤解。只有這樣無私的人,才可能令隊友或同事變得更好,才能帶領一個團隊走向成功。
美國的大學始終標榜他們培養的是“領袖型人才”,而美國的企業在招聘時也更看重一個人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在這些領袖素質面前,大學成績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就像企業家馬云說的那樣: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換個說法就是,要領導別人,先要學會讓別人變得更好。
更衣室老大
NBA的魅力不光在籃球場上,更衣室文化也是一大亮點。每個球隊的更衣室中都有一位“更衣室老大”,此人一般為人豁達大氣,意志力強,善于溝通和協調關系,勝利后能夠帶動眾人掀起狂歡的浪潮,失利后能夠調節氣氛承擔責任,尤其是面臨危機時,他能夠站出來鼓舞士氣凝聚人心。
早在姚明剛加盟火箭隊時,“更衣室老大”無疑是弗朗西斯。當姚明第一次怯生生地走進火箭隊更衣室,正是弗朗西斯給了他一個熱烈的熊抱。2004年3月,火箭主場的比賽中,太陽隊的“小霸王”斯塔德邁爾在“小巨人”姚明頭上暴扣以后,又沖著火箭主場的觀眾咆哮,這對火箭隊,尤其對姚明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但生性內斂的姚明沒有反擊,反倒是弗朗西斯沖上前去,伸出小臂頂住了比他高近二十厘米的“小霸王”的咽喉。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復仇”行為,而是對團隊的一種鼓勵和凝聚。
一手締造了中國電子商務帝國的馬云就是一位典型的“更衣室老大”。此人其貌不揚,既無家世背景,也不懂電腦網頁,只是一個普通的英語教師出身。但在創業初,他正是靠著一種“老大”的氣質把團隊核心“八大金剛”牢牢地凝聚在自己周圍。他會把這些人叫到家里,滔滔不絕地說上七八個小時,把光輝的前景展示給受到挫折萌生退意的同伴,把投資留住,把人留住,更把心留住。這也是為什么有人寧愿拋下75萬美元的年薪而跑來阿里巴巴領幾百元薪水的原因。馬云這種“老大氣概”是形成牢固團隊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論電腦、財務、商務等專業技能水平,馬云可能是團隊中最不足道的,但他能夠帶領大家,選好方向,鎖定目標,毫不動搖地走下去。就像NBA當家球星經常說的那句話:“把整支隊伍扛在自己的肩上。”
壓哨絕殺的米勒時間
籃球比賽中,也許只剩下兩秒鐘,球隊仍然處于落后,這時候有一名球員果斷出手投中得分,形成驚天逆轉,這種情形是常常會出現的,而這樣的投籃就被稱為“壓哨球絕殺”。在2006年的男籃世錦賽上,中國隊的一名球員就是憑借一個壓哨三分球,把中國隊帶進了八強之列。可以說,這個進球價值連城!

毋庸置疑,像這種關鍵時刻投中得分的球員一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NBA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后衛米勒,在他十八年的職業生涯中,屢屢在最后時刻投籃命中,上演絕地反擊的逆轉好戲。于是,人們把那些經典的充滿戲劇性的時刻叫做“米勒時間”。這種人也必定是球場上的領袖型人物,或者即將成長為領袖的人。
他們具有以下幾點心理特征:第一,他們擁有決不放棄決不服輸的信念,相信“impossible is nothing”。比如米勒曾在落后6分的情況下,于8.9秒內反超8分,并且于最后0.7秒里,在喬丹貼身防守下投中三分球贏得比賽。第二,他們不怕犯錯誤,勇于承擔責任。球場上勝負只剩幾秒,如果你出手,球進了是功臣,球沒進,有可能會被責罵。在這種時刻最能看出球員的素質,有人會將球傳來傳去,空耗了時間也不敢投,原因就是怕犯錯,怕承擔責任。而真正的領袖人物在此刻必然敢于承擔責任,果斷出手。
職場如球場,很多人信奉“雙Less原則”:“Less responsibility”和“Less decision Lessmistake”,即“少負責任”、“少做決定少犯錯誤”。這大概與我們多年來習慣了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有關。其實,職場也是分秒必爭的拼搏之地,無功就是有過!馬云形象地把那些做不出業績的人稱為“小白兔”,他認為一個公司里“小白兔”多了就是一種災難,不滅掉幾只“小白兔”,事業就不會有進展。
從“贏在中國”節目,我們也能看出企業家評委最看重的就是選手在“米勒時間”里的表現。當團隊遭遇挫折時,你能否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實現逆轉和超越,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也敢于放手一搏,這是考量你是否可以成為領袖的重要因素。很多時候,人們怕承擔犯錯的責任,于是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就躲在群體里,恰恰躲掉了成功的機會。柳傳志曾直言不諱地告誡選手:作為一個對投資人負責的經營者,他更看重那些有責任心、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的人。馬云也明確說過:我們這個社會更需要在關鍵時刻扭轉局勢的人。
我想,馬云說的這種人其實就是具有統治力的領袖型人才,是能夠令隊友變得更好的助攻者,是義薄云天的更衣室老大,是能夠完成驚天大逆轉的心理王者!
編輯/張鳴
minn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