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或轉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的路徑選擇,對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的效果進行了中長期預測,對于人們了解和促進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加工貿易新政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和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把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有力地促進了珠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勞動密集度高,技術含量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技術外溢作用不夠明顯等。為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公布了新的限制類商品目錄,新政策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執行。加工貿易新政對珠三角地區有多大的影響,如何尋求應對加工貿易新政的對策,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 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或轉移的必然性
1.加速轉型升級是加工貿易發展的內在需要。隨著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升級和競爭加劇,在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以及價值規律共同作用下,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必然“水漲船高”。不僅如此,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本身蘊藏著升級的內在機制,不升級就可能意味著死亡。面對新一輪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推動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已成為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本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2.加速轉型升級已成為加工貿易發展的外在要求。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可以賣到9.9美元,但在我國珠三角地區,生產一個芭比娃娃,中國企業卻只能獲得0.35美元加工費。深圳寶安一家生產碟機的企業出口的VCD每臺賺不到人民幣1元錢,DVD每臺賺不到人民幣5元錢。即使是珠三角最具代表性的電子、家電行業,根據商務部2005年第一季度數據,全國平均利潤率為3%,而廣東僅為2.4%,而上海則高達16%。然而,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如紡織服裝、輕工產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產業,大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現象。長期以來,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企業靠國內低廉的自然資源價格、廉價勞動力,以及政府在環境管制上的漏洞賺取微薄的利潤。如果對這類加工貿易企業和產品仍進行政策保護,則無異于鼓勵生產者將中國勞動者的血汗、中國的自然資源廉價地出售到國外,而把污染留在自己的國土上。淘汰“兩高一資” (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的企業和產品,正是政府中長期政策目標的重要內容。
3.將工廠遷移到綜合成本更低的地區,是經濟規律的客觀需要。近年來,珠三角地區受勞動力、土地、水等資源要素成本的上升影響,加工貿易規模的簡單膨脹式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勞動密集型產業迫切需要轉移。由于廣東基礎職業教育薄弱,大量技工缺乏,導致了2004年珠三角就出現了缺口高達200萬的“民工荒”,而且這種情況在繼續惡化。與此同時,國內物價持續上漲,大量企業員工出現迫切增加工資的要求。再加上珠三角地區的各級政府最近幾年積極落實國家的勞工福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工成本持續上漲和勞動力短缺并存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經營成本驟然上升。
4.政府推進“節能減排”行動,迫使高污染、高耗能的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在珠三角地區投資的港商、臺商大多從事傳統產業,而目前這一地區正在進行大規模推進“節能減排”行動和產業調整,對傳統產業和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實施嚴格控制。珠三角地區各級政府落實“節能減排”的政策會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在此背景下,很多珠三角港商、臺商,特別是從事傳統產業的港商、臺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此紛紛打算遷移。
5.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珠三角地區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從事“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及補償貿易)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其產品的核心技術部件都是來自國外,這些企業主要給外企、港商、臺商做加工生產。在嚴格意義上,這些加工貿易型企業不是一個企業,只是一個車間,因為它們沒有銷售、沒有投資、沒有技術研發部門,只是一個生產環節。這種加工貿易型企業大量長期駐守在珠三角,必將造成珠三角動力不足和能力不足。人們普遍認為加工貿易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從低端向高端不斷轉型升級。如果珠三角企業不利用當前的契機進行產業升級的話,珠三角未來的發展非常令人擔憂。
二、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或轉移的可行性
1.跨國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轉移為加工貿易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大分工的不斷深入,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進入高潮,跨國公司開始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向外轉移。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這為珠三角拓展加工貿易的空間、提升加工貿易的層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比較優勢。從發展前景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珠三角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開始新的轉型。
2.珠三角地區具有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堅實基礎。珠三角地區加工制造業發達,產業鏈條完整,配套能力強,交通便利,為加工貿易升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設立了研發機構243家。這些研發中心上接研發源頭,下連規模生產企業和市場,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國外高水平技術的轉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發平臺。隨著珠三角地區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更有利于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產業升級。
3.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已經出現良好的勢頭。珠三角的一批企業在開展加工貿易業務過程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創建自己的品牌和研發機構,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如惠州的TCL、德賽,深圳的華為、中興、康佳,順德的美的、格蘭仕、科龍電器,珠海的格力等,這些企業大多是從開展加工貿易業務做起,對國外先進生產的技術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創新,實現了從OEM(貼牌加工)到ODM(委托設計生產)到OBM(自有品牌營銷)的轉變,如今已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識產權。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珠三角地區的一大批加工貿易企業正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轉變。國際品牌服裝、鞋類、家具,如耐克、阿迪達斯、寶路等都是在珠三角地區 通過加工貿易企業進行加工,其生產技術、質量和管理水平均處于國際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加工貿易正從生產傳統產品為主發展為生產機電產品為主,IT產業迅速發展使珠三角地區成為我國IT產業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區的塑膠制品和家具制造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紡織企業也在加強技術改造,采取電腦紡織機代替人工紡織,產品的新型面料和輔料質量檔次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珠三角的加工貿易無論在方式、內容、質量或是種類、技術含量上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4.中西部地區已經初步具備接受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基本條件。中西部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基礎建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中西部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比較優勢,在某些生產制造領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不少地方政府有發展加工貿易的極大積極性和稅收優惠政策,再加上加工貿易新政對中西部地區有特別優惠的具體措施。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三、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的挑戰
1.加工貿易企業轉移與廣東水資源保護存在尖銳的矛盾。實際上,早在幾年前,由于珠三角土地日益稀缺,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等諸多原因,廣東省各級政府都在有意識地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從珠三角地區遷往廣東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向珠三角周邊進行“扇狀轉移”。但是,向珠三角以外的廣東邊遠地區遷移,如遷往廣東河源等地,也會加大當地的環境污染程度,而這些地區往往又是廣東和香港的水源地和流經地。這些地區的環境污染不僅會影響廣東人們的飲水質量,而且會影響香港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2.加工貿易企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綜合成本高。為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加工貿易新政給予中西部地區一定優惠政策。但不少加工貿易企業的老板認為,把工廠“北移”或搬往中西部地區的綜合成本也不低。業內人士分析主要的問題有:一是遷往中西部,運費最少要占成本的10%,而目前在珠三角地區運費只占生產成本的3%左右;二是如果在北方設廠的話,企業就要買地建房,而珠三角地區已經有一個成熟的廠房租賃市場。即使在珠三角地區周邊的市縣,如新會、韶關、肇慶等,基本上也沒有合適的廠房可以租得到;三是企業轉移要占用大量的資金。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認為:搬廠不像搬家那么簡單,企業在當地建立的上下游產業鏈不可能照搬到外地,而重新建造配套設施、發展客戶資源,將大大耗損企業的資金。
3.轉移還是轉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一是實現加工貿易的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實現加工貿易產業由東南沿海向中西部等地區的梯度轉移。和企業轉型相比,企業轉移陣地則相對容易。但是,對于大部分在珠三角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來說,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也面臨物流成本飆升、配套服務薄弱、招工困難等問題的困擾。根據加工制造業轉移20年一個周期的規律,轉移也并非長久之計。即使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現在遷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十年之后也會面臨中國同樣的問題。對于珠三角大多數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是主動轉型升級還是遷移到中西部地區,將面臨痛苦的抉擇。
4.有可能中斷深加工結轉產業鏈。深加工結轉是指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結轉至下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后復出口的經營活動。例如,棉紡廠進口棉花后不是簡單地加工出口,而是將紡成的棉紗賣給國內織布廠,織布廠再將布賣給制衣廠,在國內完成整個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后,最終以成衣的形式出口。整個結轉過程均在海關嚴格的保稅監管下完成。其中,產業和企業間發生的產品結轉“買賣”視同進出口管理,但在海關不做進出口統計。近年來,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通過深加工結轉形成了大量配套產業鏈和完整的產業群體,紡織服裝、鞋、家具、塑料制品的產業中各上、下游企業和配套產品之間已形成了緊密配套關系。據統計,目前廣東省在IT、計算機和家電行業中,80%以上的手機部件、90%以上的計算機零部件和100%的彩電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區內實現配套。廣東省外經貿廳的一份調研報告認為,中斷和割裂不同產業、不同企業間已形成的配套產業鏈,不僅將影響產業集群和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還將“間接影響廣東1500億美元的加工貿易出口。”
5.如何緩解加工貿易企業迫切面臨的資金周轉困難?保證金臺賬實轉后,加工限制類產品企業的資金壓力急劇加大。最近香港五大商會聯合公布了一個數據,這次實施的臺賬保證金所影響的資金超過1200億元。加工貿易業內人士測算,保證金返回具有滯后性,要視企業的生產周期而定。如果從進料到制成出口需要一年,那么這筆錢就要押住一年,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會因此驟然上升30%。加工貿易企業無論是轉移還是轉型,都無法在短期內調整。但企業如果現在不能組織到相應的資金,那就意味著停產或關閉。怎樣減輕目前運營資金的壓力,實現加工貿易企業的平穩過度,既是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最實際問題,也是受限制加工貿易企業老板最頭痛的難題。
6.珠三角經濟發展有停滯甚至大倒退的風險。加工貿易的發展給珠三角地區的房地產、電信、酒店、餐飲、租賃、就業的空前繁榮,導致珠三角經濟對外來人口有著依賴性需求,很多行業及其經營者的盈虧與成敗都系于密集的人流。加工貿易企業大量外遷或倒閉有可能造成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空心化”,不僅會降低出口和投資,而且會使許多人失去收入的來源而減少消費,進而影響民生。如果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架馬車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都失去了增長的動力,那么珠三角經濟就會有停滯甚至大倒退的可能性。
四、珠三角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的路徑選擇
1.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關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為珠三角地區發展加工貿易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全面推動加工貿易內銷。廣東省根據有關政策下放加工貿易內銷審批權限,省內共160個市、縣(區)的加工貿易合同審批機關均被賦予內銷的審批權。這一舉措將給加工貿易內銷打開一條大路。
3.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東莞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協助加工貿易企業升級轉型。加工貿易是東莞的特色和優勢。東莞早在2002年就開始大力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內銷工作,在石碣和清溪兩個鎮各選擇3家企業開展轉內銷試點工作。目前東莞市15000家加工貿易企業中,已經有5000家涉足內銷市場。為促使加工貿易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東莞市專門設立東莞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基金,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為“三資”企業或民營企業,企業轉型所需環評、消防、土地辦證等市屬收費,該基金適當進行補貼;若企業成功開拓內銷市場,轉型企業自投產納稅之日起,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由市基金按一定比例返還,后兩年減半執行,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按一定比例返還,后兩年減半執行。
4.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南海區政府共投入1.5億元,依托主要行業,先后建立了紡織、五金、有色金屬、家電、等8個行業技術創新中心。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為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以西樵紡織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共為企業設計開發了12000多個新產品,市場命中率達80%,產品開發周期由原來的20天~30天縮短到3天~5天,開發成本下降50%以上。
5.深化粵港澳科技合作。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組建深港生產力基地,攜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港生產力基地是內地與香港科研產業合作的重要里程。基地既可以協助深圳與香港兩地企業的產品創新和科技創新,推動工業升級轉型,又可以進一步支援珠三角的港商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恩 劉 青:廣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07(05)
[2]梁 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路徑探析[J].統計與決策 , 2007,(10)
[3]龔 鋒 李傳志:本土化:提高我國加工貿易贏利能力[J].中國國情國力,2007,(04)
[4]張勝利 劉 寧:關于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