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該文通過對藝術市場的價格起伏跌蕩,揭示了藝術品價值的內在規定性,闡明了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強調藝術家群體應該忽略價格,找尋藝術品真實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 藝術品 藝術家 價值與價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經歷了從“藝術無價”到“藝術天價”之巨大變化,它足以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奇跡開始出現。然而馬克思曾經指出“必須牢牢記住,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即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藝術品等)的價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這些偶然的情況,通過市場反映出來,會使得同一件藝術品價格可能出現很大的振幅波動。例如1995年在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眾多拍品當中,一幅《毛主席去安源》成了拍賣的焦點,成交價為605萬元人民幣而轟動全國。而此畫是1967年年僅23歲的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劉春華執筆,由北京院校許多同仁集體創作完成的,因為特定的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背景而名噪一時。由此看來,一幅畫的價格不一定能完全說明它的藝術價值,然而畫作表現出的商業價值與內在的藝術價值同是一件藝術商品的共同屬性,兩者之間的關系卻相當復雜,而且經常處在變動之中。但是從長期來看,價格的此消彼長總是相互抵消并且趨于價值。
一、藝術品價格與價值內在的規定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商品或服務,有別于任何有形的商品或服務,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差異性而使藝術家的生產呈現出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 藝術品市場上的價格起伏跌蕩,對于藝術家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壓力,藝術品價格的難以琢磨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關注和認識藝術商品的真正價值 。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價值包含質與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質的規定性是價值實體,指的是商品的價值,量的規定性是價值大小,表現為商品的價值量。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人類勞動通常包含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個方面,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作為高度抽象的藝術勞動,當然凝結了更多的一般人類勞動,具有更多的內在價值。具體表現為:
1.藝術勞動(Artisfic Work)是一種自主的、個體的、抽象的生產性勞動,具有獨創性。藝術創作最忌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或標準化,藝術實體本身是創作主體腦力與體力的結晶,因為它通常是創作者的審美感受力、構思設計力、物象傳達力、方法運用力的綜合體現;藝術勞動以其自身的勞動和創造成果去深化生活,美化環境,改造世界,為滿足人的本能欲望提供一條合理的升華途徑;與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標示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完善程度,所以更為具體、更為抽象,具有更高價值。
2.藝術勞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性生產勞動,“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就是藝術勞動者創作,體現出他的個性特點的藝術產品以及個別勞動的具體形式,構成審美意象“有意味的”藝術載體,成為社會精神財富的物質細胞。這種藝術載體是創作主體外化、傳遞、物化其構思的審美意象的物質傳播媒介。 毛澤東曾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通過以塑造生動具體的、感人的藝術形象與圖形來反映現實,評判現實并為現實服務的一種特殊的人類抽象勞動,它建立在藝術家體力消耗的基礎上,更多的還是藝術家的功底修練,技巧運用,天賦能力以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思維觀念的精神性生產過程,它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通過運用具體的可感知的視覺形象、幻覺形象、聽覺形象來把握和表現客觀現實,創造出以形象為核心的藝象世界,傳遞出藝術創作者對現實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和審美追求,從而觸發和誘導消費者的想象和共鳴。例如人們在欣賞《米洛維納斯》雕像和《蒙娜麗莎》油畫時,無不為維納斯和蒙娜麗莎的藝術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這種藝術的精神魅力其實就是特殊的藝術勞動的價值體現。
3.藝術本體的獨特性和藝術載體的個別性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前者是對藝術勞動的個別性的認同,承認藝術家的個別勞動時間形成價值的特殊性;后者則是承認藝術載體的社會性,說明藝術載體在完成由商品到貨幣的“驚險的跳躍”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價值量的社會認同與價值實現,它通常受市場的認知、偏好、需求、供給、競爭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的某些特殊原因或偶然情形,都有可能出現個別性與社會性認識的誤區,從而出現藝術價值與商業價格的偏離。古往今來,許多杰出的藝術大師在生前或在成名之前都有過畫價很低的經歷就是明證。例如,眾所周知的著名藝術大師凡.高生前貧困潦倒,辛勤創作了大約700幅素描,800幅油畫,卻只勉強賣掉了一幅油畫,僅售80美元,可惜他生前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作品會在他死后將近一個世紀會一度在市場奪魁。他在1888年創作的一幅《向日葵》(93×7㎝),直到1987年3月30日倫敦克里斯蒂拍賣會上,以4009萬美元成交拍賣,畫家還是那個畫家,畫價卻天壤之別,因此,通過建立知識產權制度保護藝術本體的獨創權益;通過準確、公正、客觀地評價和承認藝術載體的價值,可以最終通過市場價格來實現藝術品的價值。
二、藝術品價格與價值量的規定性
1.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這里的勞動量是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然而如前所述,藝術創作作為一種獨特的個體勞動,好比在同一棵樹上不可能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藝術作品也決不會完全相同,所以作為獨特的藝術商品不能簡單地使用“社會必勞動時間”來衡量它的價值量。由于他具有天然的獨特性,只能按照他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在市場上實現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很容易具有價值特權而形成高價壟斷。尤其是對于已故的老藝術家更會因為供給的有限而出現藝術品“天價”了,同時也容易使剛出道的年輕畫家因為需求等原因而難于被社會認同,而出現暫時的藝術品“無價”。
2.商品的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復雜勞動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簡單勞動。簡單勞動就是無需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就能勝任的勞動;復雜勞動則是必須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無疑藝術勞動是一種特殊的復雜勞動,它需要通過耗費人類大量的腦力和體力才能掌握其特有的知識、技能、技巧;它需要才情,需要積累,需要創新,甚至需要某種天賦,但值得一提的是絕對不會出現:只要天賦而無需經過專門訓練就能成為天才“藝術家”的神話,只有天賦﹢勤奮﹢智慧﹢修煉﹢機會﹢等等,諸多因素的綜合才可造就真正的藝術家。因而藝術勞動具有更多的價值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藝術創作的題材復雜寬泛,涵蓋了自然、社會、經濟、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復雜性要求藝術家具有濃厚的人文素養,獨特的審美情趣、睿智的觀察能力以及敏銳的政治頭腦,方可捕捉到風云變幻的大千世界里的精彩瞬間,留下人間最美妙的筆觸,傳承包羅萬象的歷史記載,彰顯人類文明的精神境界,滿足廣大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使之在藝術美感的高峰體驗中領悟到大自然的和諧、真善美的高尚、生命的真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
(2)藝術創作的思緒復雜微妙,融進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傳遞方式,使藝術勞動更加復雜化。優秀的藝術家往往是觸景生情、下筆生暉,通過對情感的支配把握現實;通過觀察、體驗、感悟、激情、沖動、有感而發;將其對自然界、對社會、對生活的愛恨情仇、褒貶抑揚、喜思怒哀樂等思想觀點融進畫作;所以藝術家不僅是藝術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總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思考問題,總是深入生活提出問題,并不斷地創作實踐自己的所思所想,使人們總是可以透過優秀的藝術精品,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和生活的力量以及藝術情感本身的飽滿富態,如果再匯入復雜多變的藝術手法,藝術作品就會更加厚實有深度,氣勢而磅厚,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民族的靈魂、生活的真諦。正如著名氣勢派的開宗創派者與理論建樹者周韶華大師在《談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時說:中國文化上下5000年,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都有不同特征的文化形態,構成獨自的特色。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要求中國繪畫,從文化內涵到藝術表現手法比農耕時代有一個更大的突破。中國畫幾百年來一直停留在淡泊優雅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時期,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文化形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應該把時代性、民族性放在首位。他的畫作《大河尋源》就是呼喚民族大的靈魂。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致力于把中國的水墨與西方的色彩有機地結合,主張“隔代遺傳”和“橫向移植”,產生了獨特的龐大效應,善于將中國水墨傳統的點、線與西方現代的塊、面有機相融,形成了氣勢強大的振奮人心的藝術佳作,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3)藝術的創造性要求藝術家的勞動更加復雜化。它不僅要求藝術家有較高的情商、智商、財商,還要求藝術家有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因為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創造性植根于藝術勞動者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悟和獨特追求,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獨特地藝術傳達與表述,只有充分地展現其藝術風格的個性、特長、才能從多題材、多側面、多層次、多方位地反映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多樣性的精神審美需求。 有抱負的出眾的藝術家無時不在追求著創新,創新著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印證出自身不同凡響的氣質與品位,才情與追求。好比老一代藝術家吳冠中在《吳冠中全集》的自序中所言:推翻成見是知識分子的天職,創造新意境、新審美,更屬于藝術家的身家性命。
總之,一部藝術精品的創作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即興表達,它是藝術家多年的智力、體力、藝術力等綜合的復雜勞動結晶,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所彰顯的藝術價值,每件藝術品的價值量不僅包含了藝術家當期的勞動時間,而且也包含著過去一直不斷努力所付出的勞動耗費,因而具有較高的價值,表現為較高的價格。
綜上所述,當代藝術市場正處在一個價值認同都以價格衡量的時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品都被重新評估定價。有一位海外藏家說:“我從來不信仰上帝,但是我信仰畢加索。”也有人發問了:“在你的信仰中有多少是因為大師的藝術本身,有多少是作品金字塔尖的價位呢?”藝術品價格與價值的扭曲會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尤其對于剛出道或未畢業的藝術家群體來說,如何忽略價格,學會觀摩和學習藝術家的精品之作,找尋其中的內在價值尚有待提高認知。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始終闡明的一個觀點:要把藝術看作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歷史,作為這個“歷史原則”的具體化,革命導師向我們展示了在藝術的長河中界定了,一個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和文學、藝術知識的融合,是“微小的盤剝和偉大的幻想的混合”。
參考文獻:
[1]章利國著:《藝術市場學》美術卷.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4月
[2]伊麗莎白.希爾著:《藝術市場創新》,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3月
[3]顧兆貴著:《藝術經濟原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0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顧兆貴著:《藝術經濟學原理》第154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
[6]顧兆貴著:《藝術經濟學原理》第160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