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傾銷措施的適用一般由一國的貿易主管部門調查決定,海關負責征收反傾銷稅。因此,一般認為海關僅通過征收反傾銷稅,在反傾銷法律制度中發揮輔助職能。然而由于海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海關在反傾銷法律制度中發揮征稅、監管、統計及緝私等多重職能。
[關鍵詞] 反傾銷 海關職能
反傾銷(Anti-dumping)是指當外國產品以傾銷的方式進入一國國內市場并對其國內產業造成負面影響時,該國政府所采取的減輕乃至消除該類負面影響的自我救濟措施。根據反傾銷法,一般而言,進行反傾銷調查和做出反傾銷裁定的主管機關主要是一國的貿易主管部門,比如中國的商務部,美國的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等,而各國海關在反傾銷中的作用主要是接受反傾銷主管機關的指令,負責征收反傾銷稅。
由于海關并不對是否采取反傾銷措施有決定作用,所以,許多學者認為海關在反傾銷中僅僅發揮輔助職能,甚至認為海關在反傾銷中只體現了其征稅職能,而海關的其他諸如海關監管、海關統計及海關緝私等職能統統缺位。其實不然,海關作為對進出境監督管理的國家機構,在國家的經濟安全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決定是否采取反傾銷的權利不在于海關,但是基于海關的特殊職責及反傾銷的復雜性,在反傾銷中,海關的征稅、監管、統計及緝私等各項職能并沒有弱化,而是與反傾銷的法律制度相結合適用。
一、反傾銷稅與海關的征稅職能
海關作為反傾銷的稅令執行機構,其征收反傾銷稅的職能在各國的反傾銷法中都予以明確。海關征收反傾銷稅的條件在于:第一,傾銷行為的存在。第二,傾銷行為產生損害或損害的威脅。第三,傾銷與損害的因果關系。第四,主管機關對傾銷幅度和損害調查的做出肯定性裁定后。只有滿足上述條件,海關才可以征收反傾銷稅。征收反傾銷稅的目的在于維護國際貿易正常的秩序,實現國際貿易中自我救濟,因此反傾銷稅具有與關稅不一樣的作用,而海關征收反傾銷稅的職能要與反傾銷稅的本質特征相結合適用。
1.反傾銷稅的補償性、懲罰性與海關征稅職能
海關對反傾銷稅的征收主要是以補償為主,一般是將傾銷幅度作為征收反傾銷稅的上限,如足以抵消對國內產業的損害,則可以選擇低于傾銷幅度的反傾銷稅。在特殊情況下,反傾銷稅也具有懲罰性,例如在反傾銷調查過程中,如果有關傾銷產品的出口企業不參與訴訟,不配合調查,則在確定最終反傾銷稅時,調查機關只能依據申訴方所提供的證據來決定征收多少反傾銷稅,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海關會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對出口商而言是具有一定懲罰性的。無論反傾銷稅是補償性還是懲罰性,海關在實施反傾銷措施和征收最終反傾銷稅的時候,都不影響海關行使征收關稅和其他進口環節稅的職能。
2.反傾銷稅的選擇性和價格承諾中的海關職能
在存在傾銷和損害的情況下,即便兩者具有因果關系,反傾銷稅的征收也不是必然要發生的,還可以選擇由出口商做出價格承諾,以消除傾銷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因為價格承諾是以消除傾銷的損害性為目的,所以一般價格承諾都具有有效期限,在這一有效期限內,海關須對國外出口商或出口政府是否遵守其承諾的價格或數量實施必要的監控,如發現有違反協議的情況,有關部門可以恢復反傾銷調查。
3.反傾銷稅的“多退少不補”原則與退稅中的海關職能
反傾銷稅的稅額不能超過最終裁定的傾銷幅度,如果反傾銷稅的納稅義務人有證據證明已經繳納的稅額超過了確定的傾銷幅度并經有關機關核實后,超出的部分由海關予以退還;如果在先采取了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情況下,最終確定的反傾銷稅額低于臨時反傾銷稅額的,多征的部分由海關予以退還,如果最終確定的反傾銷稅額高于臨時反傾銷稅稅額少征的部分不再補征。
4.反傾銷稅的復審與海關征稅職能
復審是指反傾銷稅調查的主管機關對已經產生法律效力的反傾銷措施依法進行重新審議的行為。復審后如證明,被控傾銷的進口產品的銷售價格高于正常價值,則海關應將已征收的反傾銷稅退還給進口商;如果進口產品的銷售價格仍低于正常價值,則海關將對進口商處以罰款,并按重新確定的傾銷幅度計征反傾銷稅。反傾銷稅的征收應在彌補損害的必要時間內實施,一般規定為五年。但是如果到最后期限在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復審發現反傾銷稅的終止會導致傾銷及損害的繼續發生,則可繼續征稅。因此,海關在征收反傾銷稅時,要充分考慮復審所產生的反傾銷稅時間的變更及反傾銷稅稅率的重新確定等情況。
二、反傾銷中的反規避與海關的監管職能
進口國所征收反傾銷稅增加了出口商的出口成本,為避免出口成本的增加,出口商一般利用海關稅則的規定將被實施反傾銷的產品分解或改頭換面或采取其他措施繼續向進口國出口,從而規避反傾銷。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的行為不僅使進口國的反傾銷稅無法“應收盡收”,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反傾銷措施的補救效果,使進口國的國內產業的損害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補償。因此,在反傾銷措施確立后,海關應加強對被訴傾銷主體及產品的監管,防止規避反傾銷行為的發生。規避反傾銷的行為主要包括在進口國組裝型規避、第三國境內組裝型規避、產品輕微改變型規避、產品后期開發型產品等四種形式。針對于不同類型的規避行為,海關可以實施相應的海關制度進行反規避監管。
1.海關對“在進口國零件組裝” 產品采取的反規避監管措施
出口商為避免制成品在進口國被征收反傾銷稅,將生產該產品所需的零配件、組裝件或原材料出口到進口國,然后在進口國組裝成成品后再銷售。這種規避的關鍵在于抓住了各國或地區制成品與零配件在各國或地區海關稅則中的分類不同,在實踐中海關對此類規避行為常見的監管做法是通過確定組裝產品是否由出自被征反傾銷稅產品的原出口國或地區的零部件、組裝件或原材料所組裝成的,以及將組裝產品的價格與受反傾銷令約束的相同產品的正常價值進行比較,以此確定該產品是否應為反傾銷稅課征對象。
2.海關對“在第三國組裝或生產”產品采取的反規避監管措施
出口商將已被征稅產品的制成階段轉移到第三國或地區進行,然后將制成品以第三國或地區產品的名義出口到進口國。這一規避方法產生的原因在于:在正常情況下,進口國當局通常只對來自特定出口國或地區的特定或不特定出口商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海關主要是依據原產地規則對此類產品規避反傾銷稅行為進行監管,即通過認定產品在第三國是否發生了“實質性改變”,以確定產品的原產國是否受反傾銷措施的國家。
3.海關對“輕微改變及后期發展”產品采取的反規避監管措施
出口商對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進行非功能性的改變,如僅僅對產品的形式或外觀進行改變,或將產品進行輕微加工等或功能性改變,這種對已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的改變,使產品有別于那些根據進口國或地區當局反傾銷稅法描述而確定的征稅對象。由于這種改變實際上并不會導致產品的最終用途、物理特征及消費者購買的選擇發生相應的改變,因此海關采取的反規避監管措施主要是將此類產品視為受反傾銷措施約束產品的同類產品,對其亦同樣課征反傾銷稅。
除此之外,海關還可以在貿易主管部門反規避調查期間,對涉嫌規避反傾銷的復進口產品收取相應反傾銷稅擔保金后放行,或可要求與被征收反傾銷稅商品相關的生產企業和與被訴對象有特殊關系的企業定期報送有關被訴傾銷商品的經營報表,并對關聯方交易事項按照會計準則的規范進行披露。
三、反傾銷調查與海關統計職能
反傾銷調查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傾銷調查;二是損害調查。在反傾銷調查中,海關可以運用海關統計為反傾銷調查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
1.傾銷調查與海關統計職能
傾銷調查涉及到進口產品的出口價格與正常價值的比較,因此具有很強的涉外性,負責傾銷調查的機構往往都是對國家貿易進行管理或直接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部門,如一國的商務部和海關,因此進口國可以依靠海關統計數據來確定“出口價格”。WTO的《反傾銷協議》及各國國內反傾銷法都沒有對出口價格的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一般情況下理解,出口價格為出口商將出口產品出售給進口商的價格,出口價格與正常價值的比較是指出口國的國內正常價值與特定商品離開出口國的價格之間進行比較,而不是與出口產品的被進口價格做比較。因此,在GATT各締約方中,將出口價格理解為離岸價(即FOB價格),只包括成本和出口商所承擔的出口報關費用,但不包括運輸和保險等各項費用,已形成普遍的認識。進口國的海關統計可以從宏觀角度掌控貨物的價格并可以適時、全面的進行縱向、橫向的分析和國別比較。當然,確定出口價格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有時并不存在“出口價格”,只能以第三國價格或構成價格來確定。在這種情況下,海關統計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損害調查與海關統計
在反傾銷法律與實踐中,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包括三種類型:實質性損害、實質性損害威脅和實質性阻礙。如何判定“實質性”損害,在國際和國內反傾銷法中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也無法確定一個具體的標準,只能根據一國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自由裁量確定。一般而言,進口國當局在調查實質損害是否存在時,要考慮諸多因素,數量因素也是其中之一。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機關應考慮進口產品的數量的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給國內產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數量因素的衡量主要依賴海關的統計數據,因為海關作為進出境管理機構,其統計數據不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準確性,更具有權威性和可信性。
3.反傾銷預警機制和海關統計職能
對于某些出口國而言,其可能因為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出口數量過大,出口企業低價競銷的原因而導致進口國對其頻頻提起反傾銷調查,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國的海關統計可以在防范外國對本國反傾銷調查方面發揮預警調控的作用。利用海關統計的數據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在研究海關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賦予的行政、經濟等手段會同行業協會協調出口產品的價格,從而避免或減少被提起反傾銷調查。
四、反傾銷與海關的緝私職能
盡管反傾銷與海關緝私是兩個不同法律領域的概念,但二者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反傾銷與緝私并行不悖。
1.走私與偷逃反傾銷稅
海關合作理事會所制訂的《內羅畢公約》將“走私”定義為“指以秘密方式將貨品運過關境瞞騙海關的行為”,而該公約對“海關瞞騙”的解釋,其中一種即為“欺騙海關藉以逃避全部或部分進出口關稅和國內稅行為”。反傾銷稅是以保護國內產業為主旨,由海關對進口產品征收的特殊關稅。當一個國家對某種進口商品采取反傾銷措施并征收反傾銷稅后,該進口商品會因此出現進口價格上漲,進口數量減少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該進口商品及同類商品最容易成為走私的對象。實踐中盡管目前偷逃反傾銷稅的走私違法行為并不多見,但是隨著關稅的削減,各國對反傾銷等非關稅措施的適用越來越多,因此偷逃反傾銷稅應該成為海關緝私業務中關注的重要內容。
2.走私與低價銷售
因為走私通過偷逃關稅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因此走私商品進入進口國以后,必然低價銷售。從這個角度而言,當一個國家的某種商品走私泛濫時,該商品的銷售價格必定要相對便宜,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低價傾銷的可能性就小。因此海關應將緝私和反傾銷緊密聯系,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宋和平黃文俊編著:反傾銷法律制度概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版
[2]李圣敬著:反傾銷法律與訴訟代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
[3]李昌奎編著:美國反傾銷實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4]徐立春著:《談海關在防范“反傾銷訴訟”中的調控作用》,原載于《唯實》雜志,199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