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對浦東新區新的勞資關系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內外部機制原因和表面及深層次問題之后,提出完善浦東新區勞資關系機制的法律及政策建議。
[關鍵詞] 浦東新區 勞資關系 發展趨勢 對策研究
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進行,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新區的勞資關系日趨多樣化、復雜化,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我們已經看到,與周邊地區相比較,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已不具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和解決勞資關系中出現的新問題,調解勞資矛盾、和諧勞資關系,一方面能夠穩定生產秩序、保障社會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優化新區的投資環境,增強新區的綜合競爭力,在國際化、現代化的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這一目的出發,我們以近年來新區的開發開放為研究背景,以大量詳實的數據、資料為研究基礎,以調查走訪、座談交流、資料分析為研究手段,以新區在勞資關系調整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為研究對象,擬就了這份報告,以期對新區勞資關系的協調和穩定有所裨益。
一、當前新區勞資關系的新問題、新趨勢
在當前的體制轉軌時期,浦東新區也面臨著國有企業改制及下崗職工進(出)再就業服務中心過程中潛在的問題和矛盾,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勞資關系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但浦東作為承擔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外開放政策的“先行先試”的試驗田,與其他地區相比,外資企業多,民營企業多,中小企業多,新建企業多,由此決定了浦東新區的勞資關系在建立與運行上遇到了一些新問題,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征。從近年來新區的勞動仲裁和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的情況即可深切感受到這一點。
從1993年至今的勞動爭議案件統計數據看,浦東新區企業的勞資關系在建立和運行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有:(1)轉制國有企業矛盾依然突出。許多國有企業在轉制過程中出現不規范操作。(2)外資企業的勞資關系不穩定程度較高。從1993年至今,外商投資企業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占爭議案件總數的近40%,在今后若干年內,新區類似的勞動爭議案件將會繼續增長。(3)征地農民工安置問題突出,浦東開發產生了大量的征地農民工。(4)外來務工人員與用工單位的勞務關系不穩定,勞資糾紛多。浦東新區新建企業多,外來務工人員也多。與其他勞動者群體相比,外來務工人員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更容易受到侵害。(5)企業管理層與單位的糾紛增多,關系難以確定。(6)矛盾易激化,化解難度大,群體爭議有大幅度上升趨勢。由于上述問題涉及的勞資關系大多具有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如果不能有效協調和解決,極易形成群體性爭議大幅上漲的趨勢,引發社會動蕩。
二、新區勞資關系不穩定的原因剖析
新區在開發開放過程中遇到勞資關系上的新問題、新挑戰,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層次的體制上的因素。
從表面來看,外資企業勞資關系不穩定是由于浦東新區處于開發開放的最前沿,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合資企業不斷增加,外商不熟悉中國的國情,企業和勞動者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也相對較強的緣故。征地農民工安置問題突出是因為過去大量征地農民工由征地企業包下來、養起來,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勞動制度的改革,這些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要面臨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改制,征地農民工也無法回避待崗、下崗問題所致。外來務工人員與用工單位之間的糾紛不斷,則是出于企業多形式用工、不規范用工,外來人員的依法維權意識不強的原因。
從深層次上探究,新區企業勞資關系的不穩定其實根源于體制上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的缺失與斷裂。勞資關系協調就是勞動權利義務的設定和維護,勞資關系協調的基本目的是既要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又要維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勞資關系協調不但是和諧勞資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不可取代的平衡儀、減壓器,而且是促進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就內部機制來說,其主要是勞動者、工會和雇主組織之間的互動或者說是博弈。但:(1)相當部分企業或多或少存在違反和規避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2)新區企業工會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發揮。(3)新區的雇主組織的職能也很不到位,它們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替代政府的“二政府”,幾乎不涉及勞資關系協調。勞資關系協調的內部機制處在癱瘓狀態。
外部機制即調解、仲裁、訴訟和監察等也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1)現行的調解制度過于“企業化”。(2)仲裁制度過于“訴訟化”、“復雜化”。我國現行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是以司法制度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實行“一裁兩審”的強制仲裁制度,存在嚴重的訴訟化傾向。(3)勞動監察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4)信訪部門處理問題缺乏原則,帶來負面效應。
除內外部機制弱化外,社會架構不全,缺乏綜合協調機制也是新區勞動關系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勞資關系的社會協調架構不全,企業調解、行政仲裁與司法訴訟各部門自行其事,缺乏綜合協調機制,社會有限的協調資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社會協調原則不能相對統一,社會應急處理措施缺乏規范,社會協調功能不能完整體現,影響了勞資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完善浦東新區勞資關系機制的法律及政策建議
為了解決現存的問題,引導新區的勞資關系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避免新的不穩定因素出現,在我國現行勞動法規政策無法及時完善的情況下,針對新區勞資關系的普遍性問題,必須通過改善相關部門的工作,完善多方協調機制來解決。就完善勞資關系協調的內部機制而言,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勞動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目前,企業尤其是對于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既要引進外資企業一套嚴謹的管理模式,又要結合我國國情、本公司特點,注重穩定和完善勞資關系。在企業內部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避免和化解勞動爭議呢?有些企業的經驗值得借鑒。
二是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工會應當通過職業化、社會化、行業化的方式進行改革。從職業化出發,工會應當以維護勞動者的權益為惟一的職能;從社會化出發,工會應當發展社區工會及企業間的聯合工會;從行業化出發,工會應當參與制定行業勞動標準,完善我國的勞資關系協調機制。具體而言,當前工會為穩定勞資關系應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工會組織。二是區總工會可以設立流動爭議調解組織,發揮工會熟悉法律政策、貼近單位和職工的優勢,幫助化解一些在尚未建立工會的企業內發生的勞動爭議,穩定勞資關系。三是考慮到企業工會維權的難度,可以由區總工會出面,與企業訂立有關工會干部特殊權益保護的協議,使工會干部能夠獨立于企業,真正成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四是可嘗試工會與企業就職工權益進行集體協商制度,對每年的薪資方案、獎金方案、住房補貼、職工股的分紅方案等一系列重大的涉及員工權益的措施,均應該與工會協商或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才能實施。
就勞資關系的外部協調機制而言:(1)建立行政調解制度,實現調解方式的行政化、區域化,擺脫企業化,發揮政府在勞資關系協調中的調控作用。對于新區企業來講,一方面應在區內新建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健全工會組織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建設,充分發揮其便捷、廉價的特點,爭取把大多數的勞動爭議解決在企業內部,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應在勞動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在鎮和街道健全區域性行政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完善協調機制,發揮鎮、街道的地區優勢,彌補企業調解組織不權威、不自由的劣勢,協調地區企業,及時調解勞動爭議,化解矛盾,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2)仲裁、法院進一步完善司法工作。仲裁制度的改革要想取得實效,首先仲裁本身要有自己的特色,摒棄“司法化”傾向。仲裁的特色就體現在“三方原則”上,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使企業、工會的代表擺脫形同虛設的現狀,在仲裁庭上獨立發表意見。應在資深的企業勞動人事干部和工會干部中聘請兼職仲裁員,保證他們一定的時間固定用于仲裁工作,勞動部門和企業、工會共同支付兼職仲裁員的報酬。只有如此才能體現仲裁的特色,避免將勞動爭議處理程序變成“三審”制。(3)加強各協調組織之間的合作,完善多方協調機制。上海市近來成立的“勞動關系協調三方聯席會議(勞動行政部門、總工會、企業主管部門與雇主組織)”,在勞資關系的多方協調機制的完善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們這里強調的是另外一個多方協調機制,就是區總工會、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和區域性行政調解組織之間的合作,以溝通信息、協調行動。大量增加社區調節機構,社區成立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后,解決了許多政府無法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勞動爭議。因為許多中小企業是浦東的企業的主體,目前沒有建立工會,企業調解無從談起,而社區工會、社區調解可以解決問題。(4)勞動監察部門在監察的方法、手段可以大膽創新。勞動監察職能的改進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在目前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應當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首先處理影響面大的問題和矛盾。其次,應當施行監察網絡化管理,將勞動監察的職能下移到設立社保的街鎮,在市、區、縣施行三級監察網絡,進一步擴大勞動監察的威懾力和覆蓋面。另外,在一些大企業內部聘任監察員,監督企業實施勞動法的情況,更好地發揮內部監察員了解企業情況,能夠及時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優勢,盡量將勞動爭議消滅在萌芽狀態。
另外,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和征地農民工,還應該特殊問題特殊對待:(1)為和諧外來務工人員與用工單位的勞務關系,用工單位應與各地勞務輸出機構采取聯合管理的辦法,在招工、錄用、辭退、工資、福利,以及中間管理過程中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并且由外地勞務輸出公司參與對務工人員的管理,協調好用工單位、外地勞務輸出機構與勞務人員之間的關系。(2)征地農民工的就業要向市場化轉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征地農民工應打破其與企業原有的特殊勞資關系,實現就業市場化。在浦東機場等大型項目建設過程中,新區采用了貨幣補償的方式,可以說在解決征地農民工的安置問題上做出了大膽嘗試;近期上海市對于征地農民工出臺了“兩保障、一補償”的新政策,使失去土地的農民既有生活費和社會保險,又有經濟補償,更加有力地保護了征地農民工的利益。
中國加入WTO以后,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國際勞工標準的影響日益擴大,浦東新區的勞資關系也越來越融入國際化的大潮之中。隨著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多樣化和勞資關系的復雜化,勞資關系內容的契約性、勞資關系主體的群體性、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性等市場化特征已漸成型,勞資關系的協調方式理應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轉變,一種強化勞資關系雙方責任、重視社會協調功能的協調機制將在浦東新區應運而生,并逐漸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周軼昆:浦東新區開發開放17年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J].經濟前沿,2007年12期
[2]林 楓:浦東十年發展中的政府角色[J].社會,2003年10期
[3]黃建榮 胡元梓:浦東新區建立過程中的政策制定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06期
[4]呂 發:浦東開發開放: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綜合經濟,2000年04期